为什么小米敢在召回百万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后,还在大力推销这套系统?

2025年10月,雷军又被"锤"了,但这次的事儿比以前都严重。

从10月13日成都那场致命车祸,到10月17日武汉的轮子脱落事故,再到之前的9月召回11.6万辆车,小米SU7现在成了网络热词——不是因为销量好看,而是因为事故频发。

最讽刺的是,就在这些安全风波频繁发生的同时,小米的交付量却在创新高。

9月份单月交付量突破4万台,10月22日第30万台车正式下线,按这个节奏,今年35万台的目标有望完成。

为什么销量越来越火,事故和召回反而也越来越多?为什么小米敢在召回百万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后,还在大力推销这套系统?

这背后藏着的是什么——是技术瓶颈、是管理漏洞,还是为了冲销量而不顾风险的侥幸心理?

第一部分:十月风波的每一个细节,都戳进小米的痛点

2025年10月13日凌晨3点16分,四川成都天府大道仁寿视高段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

一辆小米SU7失控,先是和绿化带碰撞,然后直接翻滚到对向车道,随后起火。驾驶位的人被困其中,最后不幸身亡。

为什么小米敢在召回百万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后,还在大力推销这套系统?-有驾

警方通报显示,事故原因是驾驶人涉嫌酒后驾驶。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小米股价随后应声下跌,跌幅一度达到8.74,一天蒸发的市值接近千亿。

更戏剧性的是,小米官方和雷军的微博,对这件事始终保持沉默,没有一句对遇难者家属的慰问,也没有任何安全声明。

这种态度让消费者和网友感觉特别不适。一个在自动驾驶领域大张旗鼓宣传的造车企业,在发生死亡事故后选择沉默,这本身就在传递一个信号:我们可能也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事。

四天后,10月17日,武汉再次发生小米SU7的事故。

这次发生在光谷大道的早高峰,一辆SU7失控撞上了道路护栏。

现场照片显示,车的左前轮完全脱离了车身,轮子滚落到十多米外,车轴的断裂痕迹清晰可见,那种整齐划一的断面,不像是意外磨损,更像是结构性的问题。

幸运的是这次没有人员伤亡,但这个细节比人员伤亡更可怕——轮子会脱落,说明什么?

说明可能是轮毂螺栓安装有问题,要么是质量本身有缺陷,要么是长期受力后发生了什么。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这都不是小事故。这是结构性安全隐患。

有网友扒出来,从成都事故到武汉事故,也就四天的时间。两座不同城市,两个不同的事故,但都是小米SU7。


有人说这是巧合,但网友算过一笔账:根据保险数据统计,以小米SU7的交付量来看,事故发生率明显高于业界平均水平。

为什么小米敢在召回百万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后,还在大力推销这套系统?-有驾

这不仅仅是巧合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在暴露。

第二部分:销量火热背后,藏着多少安全隐患没人数得清

先看数字。

小米2025年1月到9月,累计销量达到219,529辆。其中9月份单月交付量首次突破4万台,创造了品牌历史新高。

到10月22日,第30万台小米汽车已正式下线。按这个速度,35万台的全年目标已经不远了。

从任何一个销售角度看,这个成绩都是亮眼的。小米用一年不到的时间,从零跑到三十万级别,比不少传统车企累积十年的销量还多。

雷军肯定很高兴,因为这证明了他当初那句"押上人生全部声誉造车"没有说错。

但问题就来了——这样的销量繁荣,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

2025年9月19日,小米汽车宣布召回116,887辆SU7标准版。

这个数字有多大?够得上是小米自上市以来,SU7标准版累计交付量的三分之一还多。

召回原因是什么?L2级别的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某些极端特殊场景下,对障碍物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


换个大白话说就是:这套系统可能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如果驾驶员不及时干预,就会发生碰撞。

这个召回的背景更扎心。追溯到2025年3月,安徽铜陵发生了一场死亡事故,一辆SU7在高速领航辅助驾驶状态下,没有识别出施工路段的障碍物,最后造成了3个人的死亡。

这是国内首起因为辅助驾驶功能缺陷引发的强制召回案例。

所以,9月的这次大规模召回,其实是在补以前的课。但补课的方式有点牵强——小米选择了远程OTA升级,也就是说,用户不用去门店,在家里就能获得软件更新。

听起来很方便,但这也暴露了一个问题:如果这套系统的缺陷这么容易通过软件升级解决,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搞对呢?

更讽刺的是,召回之后,小米又继续在推销这套系统。广告里依然宣传高速领航辅助有多聪明、多智能、多安全。

消费者会怎么想?刚被召回过的功能,现在又在我面前吹嘘自己。

这就像一个人才出过车祸,第二天就在朋友面前炫耀自己的车技,任谁都会觉得不对劲。

第三部分:吸引人的技术承诺,和现实中的硬件、软件缺陷,成了两回事

回到小米造车的初心。

雷军在2024年3月正式发布小米SU7的时候,用了"全栈自研"这个词。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所有的核心技术都是小米自己搞的,不依赖别人。

小米确实拿出来了一些真功夫。比如和宁德时代联合开发的800V高压平台,两家公司用了1000多名工程师,花了两年多时间才把这套系统搞定。

为什么小米敢在召回百万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后,还在大力推销这套系统?-有驾

再比如小米自研的电机,把转速目标定到了27200转每分钟,创造了全球量产纪录。这个指标在工程学上的意义就是,你的电机效率更高,响应更快。

还有CTB一体化电池技术,把车身地板和电池包融为一体,这样整个车的利用效率就上去了。

从这些技术指标看,小米确实在某些领域做出了创新。

但从实际销售和安全事故看,小米的"全栈自研"这个承诺,明显没有如期交付。

自动驾驶系统是最明显的例子。

小米的L2级别高速领航辅助,也就是说在高速上可以自动跟车、自动变道、自动超车。听起来酷,但从3月的铜陵事故、到9月的大规模召回、再到10月的多次失控,这套系统显然还没有达到可靠的程度。

问题出在哪儿?很可能是感知系统。

自动驾驶需要通过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这些传感器去感知周围的世界。识别一个静止的施工护栏,对有些系统来说都能失手,这说明小米在算法和芯片的匹配度上,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而且,小米的工程师大多数来自手机行业。手机行业讲究的是速度快、迭代频繁。但汽车行业不一样,安全是第一位的,不能像手机那样"先发布再修补"。

再看整车的硬件制造。

武汉那场轮子脱落的事故,说明小米在整车装配或者零部件质量管控上,存在明显的漏洞。轮毂螺栓这么关键的部件出现问题,不应该直到有人出事才发现。


这背后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小米的代工厂生产能力没有跟上销量增长的步伐。

9月销售4万台,这意味着生产线每天要装配超过1300辆车。在这么快的节奏下,质量管控肯定会被挤压。有些本来应该抓住的细节问题,就在仓促中被放过了。

所以,看起来销量在创新高,但实际上小米在用销量的增速来掩盖质量和技术的缺陷。

第四部分:网友炸锅了,这些质疑都戳在小米的死穴上

小米这一波风波下来,网络上分成了几个阵营,各自有各自的论点。

有人说:"挖人、整合资源,这在汽车圈是常态啊,为什么非要盯着小米不放?"

这个论点乍一看有道理,但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整合资源本身没错,错的是如果你靠整合资源搭建的产品出了安全问题,却还在用"全栈自研"的名号去忽悠消费者。

小米和吉利、和格力之间的纠纷,虽然主要发生在家电领域(空调、电风扇),但从这些案例也能看出,小米在知识产权和技术独立性上的处理,确实有问题。

2024年7月,格力电器因为米家电风扇侵权专利,赢了官司,小米生态链的制造商被判赔偿1850万元。

如果连电风扇这种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小米都能因为专利踩坑,那么对于汽车这种高度复杂的产品,风险是不是更大?

还有人说:"一时的事故不能代表整个产品。特斯拉早期也出过事故,为什么没人这么黑它?"

这个观点也有一定的道理,但问题是时间线。特斯拉在2008年推出Roadster,花了十多年才把安全系统打磨到一定的程度。小米是2024年3月上市,现在才一年多,连续出现死亡事故和硬件缺陷。

为什么小米敢在召回百万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后,还在大力推销这套系统?-有驾

而且,特斯拉在出现问题的时候,通常会很快发声,说明自己在做什么改进。小米的态度则是保持沉默,这会让人更加不信任。

还有人提出了另一个角度:"小米的销量在上升,说明消费者用脚投票了,你们这些键盘侠凭什么否定?"

这个论点的漏洞在于,销量上升和产品安全可靠,这两件事并不是一回事。

一个产品可能因为价格便宜、品牌知名度高、营销做得好,而销量爆炸。但这不代表产品本身没有问题。等到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消费者信心会突然崩塌。

那时候,再高的销量也救不回来。

也有理性的声音认为:"小米需要时间打磨。软件问题可以OTA解决,硬件问题可以通过改进生产流程解决。给小米一年半年的时间,情况可能会好转。"

这个看法最客观,但前提是小米得真心改进,而不是继续用高销量来麻醉自己。

还有一批人的观点更扎心:"如果你是消费者,你现在还敢买小米SU7吗?"

这个设问问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即使小米SU7有再多的黑科技、再漂亮的销量,在连续出现安全事故、召回、轮子脱落这样的事情之后,购买的风险已经被放大了。

原来你可能会看到销量数据,觉得这个产品肯定是好的,要不然怎么卖这么多?

现在你再看销量数据,会想的是——这么多车上路,那事故的概率是不是也更高?


结语:雷军的承诺离兑现还有多远

从2021年宣布造车,到2024年3月SU7上市,再到2025年10月连续出现重大安全事件,小米造车走了一条特别戏剧化的路。

前面一年多的时间,小米在用销量和技术亮点吸引眼球。

现在这一个月,小米在用事故和问题让人重新审视这个品牌。

雷军曾经说过,小米造车是"押上人生全部声誉"的赌注。

如果按现在的轨迹发展下去,这个赌注可能真的输了。

不是因为销量不好看——销量好看。不是因为技术不先进——某些技术确实先进。

而是因为在安全这个最不能出问题的领域,小米出了太多问题。而且出了问题之后,还在继续兜售那些有问题的功能。

想一想,如果一个药厂的某种药会致人死亡,它还在继续卖这种药,并且用广告来吹嘘这种药有多好,这得多荒诞。

小米SU7的现状,有点像这样的荒诞。

9月被迫召回11.6万辆,因为高速领航辅助系统有缺陷。

10月这套系统继续在小米的官方宣传里闪闪发光,好像没事儿一样。


销售员还在给购车用户介绍这个功能有多智能。

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或者管理问题,而是涉及到企业伦理和对消费者生命安全的态度问题。

那么,未来会怎么样呢?

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小米在后续的产品迭代中,真正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源去解决现有的技术缺陷。这样的话,一两年后可能会翻身。

第二种,小米继续走快速迭代、抢占市场份额的路线,对安全问题采取相对被动的态度。那样的话,事故会继续发生,召回会继续出现,最后整个品牌的信任度会逐渐被消耗掉。

第三种,政府部门因为安全问题,对小米汽车采取更严格的监管甚至临时禁售措施。现在已经有先例了——今年3月的铜陵事故,就触发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缺陷调查。如果后续出现更严重的情况,政策压力会更大。

雷军最近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间。

字里行间,透露出了他对现状的不满和焦虑。

但焦虑归焦虑,真正能改变局面的,还是硬件的改进、软件的优化、生产流程的完善,以及对消费者安全最诚实的态度。

销量和技术指标,那些光鲜亮丽的数字,在生命安全面前,什么都不值一提。

现在的问题是,小米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并且真正去执行改变?

时间会给出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