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达成共识后,荷兰似乎察觉到了什么,突然强硬了一把,态度大幅转向
10月29日这天还没怎么出声的荷兰政府,一下子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安世半导体那位被指派来的“代任CEO”突然给客户发函,说从10月26日开始暂停国产线供应晶圆。 消息刚出来,不少企业傻眼了,这一刀砍得挺狠。
紧接着第二天,中美首脑碰面聊完,美国直接宣布暂停执行50%穿透条款。
气氛一下子变了味道,把荷兰政府夹在中间,上也不是,下也不是。
德国汽车圈火急火燎往中国跑,希望能放行安世半导体供货。 东莞工厂收到通知,被拒绝提供晶圆。大家都说这是荷兰政府又冒险了一回,但这么做真是等于和中国以及全球汽车产业全面闹掰。
这种操作看起来只是在自毁招牌——信用、产业名声全打包扔进垃圾桶,对安世中国分公司影响却有限,有可能反倒逼出了更好的局面。这种底气背后其实靠的是两国晶圆产业的真实实力差距。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晶圆到底干嘛用的:那些集成电路先蚀刻在大块材料上,还没切割好,要送去下游封装厂再一个个切下来走下一步程序。如果封装厂收不到原料,相当于粮草断了,也就不用谈生产效率啥的。
可问题来了,中国大陆这一边相关企业多得很,大批量搞晶圆制造完全不是事儿。尤其车规芯片这种要求并不算极高的大线距IC,如今自主产能早已成熟,难度降低不少,让人看着都踏实许多。
别忘了闻泰科技本身具备12英寸晶圆建设能力,下属上海鼎泰匠芯计划2025年正式投产,每年目标就是40万片。而像中芯国际这样的玩家,现在就在做相关业务。所以即便外部停止供货,在国内市场里找到平替一点都不稀奇。同集团内部协调解决,用不了几天时间就能恢复节奏。从面积讲,同样数量12英寸相当于是6英寸四倍空间,这意味着生产效率提升也是肉眼可见的变化。
面对这些背景,荷兰政府这样折腾一轮,只会迎来来自中国更猛烈地贸易反击,没有任何悬念。 不少人已经预感到新风暴快要落下来,就听到了另一则传闻:11月3日晚上传出的消息,说荷兰方面可能准备撤销对安世半导体实施的抢夺措施,那位临时CEO或许要撤掉,中方领导班子将重新掌权。目前官方还没有盖章确认,可各种迹象加上国际市场走势来看,他们顶住压力真的越来越困难了。
美国取消技术限制政策以后,对于类似安世半导体这样的企业,美方不会继续支持任何贸易阻碍措施。现在摆在荷兰面前的问题就是,两头受夹击:中国报复手段凌厉,美国却假装无视。一旦死磕到底,会出现一种怪现象:欧洲只有两个小型6英寸老旧工厂,如果出货渠道再被卡死,那么所有重要产能可以整体迁移至大陆,本土话语权瞬间消失殆尽,只剩空壳楼房孤零零伫立在那里,看的人心凉透顶。
很多人在议论,中国工厂究竟有没有办法脱离母公司独立运营?其实法律层面根本障碍早清理干净。当初闻泰科技完成收购之后,各类知识产权、商标授权全归自己。不管在哪投产,都属于合法合规操作,即使研发销售全部搬回国内,总部留给他们一栋写字楼玩玩而已,谁拦得住?
有人觉得遗憾,其实这些所谓“不起眼的小产品”才是真正牵动整个行业神经。在全球范围内,如果控制权彻底丢失,那对原东家来说损失巨大。但站在用户角度,并没人希望纠纷导致世界汽车业停摆,所以最近政策也开口松绑——允许用户向主管部门申请采购车规芯片,为真正需要的人保留活路。这一步棋直接把配套链里的部分西欧厂家甩出去,全世界造车生意少不了你,但缺你照样转,小算盘敲得明明白白,让政客们措手不及估计夜不能寐吧!
找台阶下一直都是官场套路,该示弱的时候还是会软化姿态,无非想求个颜面过关。不过对于之前那波骚操作,中方未必愿意轻易放水,更何况司法环节表现太辣眼睛,不狠狠敲打一下,以后谁还拿咱们当回事?经济账肯定要清算,该补课的一项不少,到时候怕是脸疼比钱疼更多一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