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强夺安世变空壳,断供反噬欧美车企,中国:国产替代已拉满

一场看似寻常的商业纠纷,突然引爆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

10月底,荷兰安世半导体一纸断供令,直指中国东莞的封装测试厂,理由是“未遵守付款条款”。

然而,安世中国迅速回击,不仅否认欠款,反而曝出荷兰总部拖欠东莞工厂高达10亿元的货款。

这到底是简单的合同纠纷,还是另有隐情?

荷兰强夺安世变空壳,断供反噬欧美车企,中国:国产替代已拉满-有驾

一场蓄谋已久的夺权

时间拨回9月底,一切早有预兆。荷兰政府突然援引一部1952年的《物资供应法》,强行接管了安世半导体。

这一操作,直接冻结了中国母公司闻泰科技对安世的控制权。

紧接着,中国籍CEO张学政被要求让位,但公司强硬回绝。很快,阿姆斯特丹法院介入,张学政职务被暂停,闻泰科技99%的股份也被托管。

一夜之间,闻泰科技花了三百多亿真金白银买来的公司,只剩下1%的象征性股权。

国际舆论哗然,称其为“海盗式掠夺”。而这一切的背后,是美国半年前就打好的招呼,理由还是那句老话:“防止关键技术流向中国”。

谁掐住了谁的脖子

荷兰总部的算盘打得响,以为拿下了控制权,就能为所欲为。但他们似乎忘了,安世半导体的命脉,其实在中国。

安世虽不起眼,却是全球汽车产业的“神经末梢”。

它生产的晶体管、二极管,是所有电子设备的必需品。尤其在汽车电子领域,它的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奔驰、宝马等一众欧美车企,从车灯到刹车系统,都极度依赖它的芯片。

更关键的是,安世欧洲工厂生产的晶圆,有七成要送到东莞工厂进行封装测试,才能成为成品销往全球。

荷兰总部这一断供,等于亲手掐断了欧美车企的供应链。

荷兰强夺安世变空壳,断供反噬欧美车企,中国:国产替代已拉满-有驾

欧洲车企先慌了神

消息一出,欧美汽车巨头们立马坐不住了。

供应链的紧张情绪瞬间蔓延,部分安世芯片的价格在短短两周内,从几分钱暴涨到两三块,翻了十几倍。

日产汽车坦言,库存只能撑到11月的第一周。德国媒体更是发出警报,称“欧洲工业体系可能因此停摆”。

宝马、大众、通用等巨头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没有芯片,再先进的生产线也只能趴窝。一天不开工,就是数亿的真金白银打水漂。

欧洲汽车协会紧急预警,11月之后,整条汽车产业链都可能陷入停滞。

反转来得如此之快

面对荷兰的极限施压,中方迅速打出组合拳。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宣布,限制安世半导体从中国出口部分成品,直接断了荷兰总部的后路。

同时,中方升级了稀土出口管制,精准打击了荷兰ASML光刻机的生产。

然而,中国并未把事做绝。商务部发言人表示,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出口可以豁免,充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姿态。

11月初,在中美领导人会谈后,中方更宣布暂停新一轮稀土出口限制一年,此举赢得了欧盟的欢迎。

结语

荷兰强夺安世变空壳,断供反噬欧美车企,中国:国产替代已拉满-有驾

最有底气的,还是安世中国自己。

面对断供威胁,安世中国calmly宣布,现有库存足以支撑到年底。更重要的是,供应链“备胎”早已准备就绪。

公司紧急启动国产晶圆的认证,预计明年就能满足所有客户需求。

事实上,安世中国的国产晶圆采购比例,在今年就已达到65%,荷兰这一断供,正好把这个比例直接拉满到100%。

中芯国际成熟的28纳米工艺,完全能接住安世的订单。毕竟,安世主打的车规级芯片,本就不需要最顶尖的制程。

这场博弈下来,荷兰总部想夺权,结果把自己变成了“空壳子”。而安世中国,手握生产线和客户,反而掌握了主动权。

谁是全球供应链的破坏者,谁在负责任地维护稳定,已经一目了然。这场大戏,最终谁会笑到最后?答案似乎越来越清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