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条连接南北的高速公路上,两辆挂着新能源绿牌的SUV并肩飞驰。左边是朋友的插电混动,仪表盘显示百公里油耗稳稳停在5.2升;右边我的增程车却悄悄攀上了8.6升,油表指针的每一次跳动都像在敲打我的神经。这趟从广州到武汉的旅程,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看似相似的可油可电,背后的续航逻辑竟如此不同。
一、技术本质决定了续航差异的关键
1. 能量传递路径的物理差异
插混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的"双模并行":低速时安静用电,高速时发动机直连车轮驱动,能量像高速列车直达目的地。比亚迪DM-i系统正是典范,其1.5L发动机热效率达45%,高速巡航时转速仅1600转,油耗压缩至4.3L/100km,满油满电轻松突破1200公里。
而增程车更像"带油箱的电动跑者",发动机化身巨型充电宝,燃油需先发电再驱动电机。这种"油→电→轮"的二次转换,高速时能量损耗增加约20%。如同极客洞察车主所述:"时速120公里下,增程油耗比插混高出近一半"。
2. 低温环境的应对哲学
北方严寒是新能源车的试金石。插混车型的发动机在-20℃低温下可直接供热,电池损耗控制在15%以内;增程车却需额外发电维持电池温度,导致续航骤减40%。这也是为何东北物流车队更倾向插混——"雪地里说走就走"的可靠性才是硬道理。
二、2025技术革新重塑续航体验
1. 增程的"超级电池"战略
为解决续航焦虑,2025年增程阵营掀起电池扩容潮:小鹏G6增程版纯电续航达430km,智己超级增程系统更实现450km续航,配合800V快充技术,日常通勤充电频率降至每周一次。不过需注意,大电池意味着车重增加和空间侵占,如某车型改款后后备厢容积缩减15%。
2. 插混的能效进化
新一代插混系统通过AI赋能持续优化能效。吉利雷神AI电混2.0搭载预判式能量管理,实测馈电油耗仅2.49L/100km;长城Hi4技术以双电机实现"四驱性能两驱能耗",坦克400 Hi4-T越野工况下油耗控制在7.8L。这些创新让插混在长途场景的优势持续扩大。
三、真实场景下的续航实战指南
1. 通勤族的选择逻辑
- 增程优势区:充电方便+日均里程<150km
零跑C01增程版316km纯电续航,配合家用桩0.47元/度电费,每周通勤成本仅奶茶价。其全程电驱特性带来纯电级静谧,副驾娱乐屏更添通勤乐趣。
- 插混优势区:高速频繁或充电不便
深蓝SL03增程版虽加速快至7.5秒,但高速油耗仍高于插混;而海豹07 DM-i通过发动机直驱,馈电状态续航仍超1000公里,加油5分钟即满血复活。
2. 长途旅行者的能量管理
插混车型在多山路段更显从容。如银河L7的1.5T发动机可直接驱动车轮攀爬坡道,避免增程车"电量低于15%时加速疲软"的尴尬;而比亚迪秦PLUS DM-i百公里2.9L馈电油耗,穿行青藏线也能淡定自若。
四、2025主流车型续航性能榜(15万级优选)
| 车型| 技术路线 | 纯电续航(km) | 综合续航(km) | 场景适配性|
|---------------|----------|--------------|--------------|------------------|
| 零跑C01尊享版 | 增程| 316| 1200+| 都市通勤/家有充电桩 |
| 深蓝SL03运动版| 增程| 220| 1100+| 年轻群体/短途出游|
| 海豹07 DM-i| 插混| 125| 1300+| 跨城通勤/充电不便|
| 银河A7| 插混| 200| 1400+| 全家旅行/AI智控|
(数据综合自2025年实测报告)
结语:没有绝对王者,只有精准匹配
那位开着插混跑物流的大叔说得透彻:"技术路线就像鞋子,合脚才是关键。" 常年在长三角都市圈穿梭的白领,零跑C01增程的316km纯电续航足以覆盖生活半径;而每月往返沪昆高速的销售经理,海豹07 DM-i加油即走的便利更显珍贵。2025年的混动市场,超级增程与智能插混正并行进化,当我们放下技术路线之争,回归自身用车场景时,答案早已清晰浮现——让需求定义选择,而非参数定义需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