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老总谷玉坤说,3吨是越野车的一个坎,多1公斤也不建议,500Hi4-Z设计创新多才能控制在3吨内

坦克500呢,谷玉坤说得挺直白:3吨是个坎,多一公斤都不建议。越野车质量超过3吨,开起来真有点悬——操控变差,寿命堪忧,油耗猛涨,这都不是小事。他跟我说,这车要开越野,盲目加装那一堆玩意,乱七八糟的配件不光让车重破三吨,还极易出事。听这意思,500Hi4-Z那款新车型做了不少创新,才硬生生把车压在3吨内。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之前和一个坦克500的4S店销售聊过,他说一般客户买到一家三口用款,车一上路也就2.7吨多点,再装些旅行装备,确实轻松破三吨,山路没点驾龄的真心别乱飙。这话挺有料。毕竟我见过,车主给500装绞盘、护板、甚至拉了个行李架,水桶似的重,开起来明显吃力。

坦克老总谷玉坤说,3吨是越野车的一个坎,多1公斤也不建议,500Hi4-Z设计创新多才能控制在3吨内-有驾

说到这,我有点自我纠正——前面说油耗猛涨,其实这事不光是油耗,更多是动力传递和底盘承受,超重带来的问题远不止表面省油不省油那么简单。我之前没细想,后来细想才意识到,3吨的门槛就像跑鞋的合脚度,稍微超点,鞋就磨泡,车就吃不消。咱们再说设计上,500Hi4-Z之所以能控制重量,厂家折腾了不少功夫。

给你举个生活中的比喻,设计一辆3吨的越野车,就像你做一桌满汉全席,既要好看又要健康,怎么控制盐糖油的用量,得精打细算。坦克500这桌菜,原料(零件)是重点:车身结构用高强度钢和铝合金混搭,既保证强度又轻,一些细节件还有复合材料。这个成本和研发周期,不是说砍就砍的。谷玉坤老总说,这里面有不少冗余设计,比如安全气囊布置、底盘护罩,都要适度又不过度。

我有个没细想过的猜测(纯属大白话推测):是不是越野车管控3吨,是厂家和监管之间的默契?毕竟超重不仅对车坏,还对道路、环境有影响。哪怕不说政策,这对卖车的厂家来说,做车3吨以下更方便升级改型,保修也省心。你们说是不是?

坦克老总谷玉坤说,3吨是越野车的一个坎,多1公斤也不建议,500Hi4-Z设计创新多才能控制在3吨内-有驾

来个转折,我说个身边的事帮大家形象理解。上个月,我朋友小张,买了辆同价位但轻了400公斤的国产SUV,号称性能拉满,我跟他一比开车感受,我真心觉得坦克500万不得已装的那些重玩意,买个轻点的车,日常用着顺手多了。虽然看着没那么野,但城市和高速够用啦。费用更稳,保养也没那么难。干脆你说同款价格,能把车轻点,谁不爱呢?

但这也就是车的两面。

想必你们也遇到过越野车店里那些满眼的选装包,什么绞盘、防滚架、加油桶、一顿装上去,卖相一流,销售说这是配置,其实不一定实用。谷玉坤说得对,500稍微改装就破三吨,这就挺尴尬。顾客往往不懂,硬加那些东西,不是性能提升,而是负担。车越沉,越野时一旦滑车或者压底盘,各种隐患蹭蹭往上涨。你说,这车到底孰轻孰重,难道不该标个别装太多的警告标签?

坦克老总谷玉坤说,3吨是越野车的一个坎,多1公斤也不建议,500Hi4-Z设计创新多才能控制在3吨内-有驾

还有个小细节,我记得当时4S店的销售还补刀,客户其实也就几个人真用绞盘,多数挂着装酷。这话挺扎心,但也说明问题——加那些配件,很多时候是样子工程,而不是真正的越野实战配置。这是不是跟大家对越野精神的理解差距太大了点?或者说,是不是厂家这边也没给客户足够的引导,和售后服务还得加强。

对了,说到底你不觉得奇怪吗,这么有魅力的车,居然没人能把它轻量化玩得尽善尽美?座椅改织物材质,去掉不必要电池容量,少些花哨功能,理论上能轻个300-400公斤,甚至500公斤不成问题。大家都知道,特斯拉、电动车能赢就是靠这招——轻、快、强。但坦克500偏偏没按那套路来,难道是设计思想和目标不同,还是成本考量笼罩了创新空间?(这段先按下不表)

坦克老总谷玉坤说,3吨是越野车的一个坎,多1公斤也不建议,500Hi4-Z设计创新多才能控制在3吨内-有驾

先停一下,这个3吨的坎,你们怎么看?是不是越野车的底线?还是制造商们的自我设限?谷玉坤说多一公斤都不建议,但我想着,敢不敢用更极端的材料和设计,真做出一款2.7吨左右的越野猛兽?那种车上山下水,冲浪翻滚都不怂的货,别人不香吗?

顺便算了个账,500的3吨重,假设油耗13L/百公里,按7元算,一百公里油费快百块大关,每年跑3万算,至少多交两三千油钱,这开着还没操心。你们算过改轻点,能省多少油吗?我猜至少能省15%油耗,保养费啥的长远看也降不止这一点。

这车好歹有面子,保值率也不错(样本少,估算),但这3吨的分水岭,真是行业痛点还是用户硬伤?我还得说说越野文化和设计哲学的矛盾,等会聊。

坦克老总谷玉坤说,3吨是越野车的一个坎,多1公斤也不建议,500Hi4-Z设计创新多才能控制在3吨内-有驾

你们买车会在乎这3吨吗?或者说,选择越野车时,你最怕哪个坑?留言告诉我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