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集团否认授权河南思皓售车,纪委介入呼声高涨

近日,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淮集团”)否认授权河南思皓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思皓”)销售江淮牌销客车,但河南思皓仍大量售车,车辆来源合法性存疑。消费者维权陷入僵局,质疑江淮集团与河南思皓是否存在“表面否认授权,暗中合作”的欺诈行为,公众强烈呼吁纪检监察部门立即介入,彻查车辆渠道、监管失职及潜在腐败问题,维护市场公平与国企声誉。事件持续发酵,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背后折射出的汽车销售乱象与国企监管漏洞亟待肃清。

事件核心:未授权销售却售后“合规”,消费者维权陷困境
河南消费者宋先生反映,河南思皓以“江淮集团授权4S店”名义销售江淮牌小客车,宣称车辆为“旗舰版”等高配车型,甚至被承诺“官方质保”。

然而,江淮集团称从未授权河南思皓销售其品牌车辆。矛盾的是,这些“未授权”销售的车辆却可正常在江淮官方售后网点享受维修保养服务,形成“违规销售却合规售后”的悖论。消费者因车辆配置与宣传不符、经销商资质缺失、购车合同存在模糊条款等问题维权时,江淮集团仅以“未授权”为由推诿,未解释车辆来源,也未对售后系统的接纳作出合理解释,导致消费者陷入“投诉无门”的困境。

质疑声浪:车辆来源成谜,监管失职与腐败隐忧浮现
公众质疑聚焦三大核心问题,背后暗藏多重疑点:

1. 车辆来源合法性存疑:河南思皓所售江淮车辆究竟从何而来?是否存在库存车倒卖、跨区违规销售、内部渠道失控,亦或是江淮集团默许的“影子授权”?若车辆来源非法,河南思皓涉嫌欺诈;若为江淮集团管理疏漏或默许,企业责任难以推卸。疑似“灰色渠道”流入市场。

2. 企业责任边界模糊:江淮集团是否知情并默许河南思皓的违规销售?是否存在内部人员与经销商的利益勾连?河南思皓销售人员曾声称“与江淮集团高层有合作关系”,而江淮集团对此未予核查。此外,若企业长期未查处举报、未追溯车辆流向,涉嫌监管失职;若涉及权钱交易,腐败问题更需深挖。

3. 国企监管失职引争议:作为国有控股企业,江淮集团在消费者投诉举报后未采取有效打假措施,任由问题发酵,内部是否存在利益纠葛或监管责任虚置?法学专家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江淮集团有责任保障销售渠道合规,若默许未授权销售或售后,需承担连带责任,并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纪委介入呼声高涨:以调查肃清乱象,重建信任
面对江淮集团回应的不足与公众质疑的升级,社会各界呼吁纪检监察部门介入,并聚焦四大行动方向:

彻查车辆链条:追溯河南思皓所售车辆的生产、流通及销售全过程,揭露来源真相,严惩非法渠道或内部违规操作,对涉事车辆进行查封鉴定。

严查失职与腐败:针对江淮集团管理层是否存在监管失职、放任违规或利益输送,以零容忍态度追责,重点核查是否存在“影子协议”、资金往来异常等问题。

压实国企责任:倒逼江淮集团公开透明回应质疑,包括披露内部调查结果、整改渠道管理制度,推动行业整改,以问责机制震慑乱象。

推动制度完善:填补汽车销售领域授权审核、流向监控及售后责任衔接的监管空白,建立数字化追溯系统,防止类似事件重演。

多方回应:江淮集团回避关键问题,公众期待真相
江淮集团仅向消费者宋先生强调“未授权河南思皓销售”,但未对车辆来源及售后悖论作出解释,也未公布内部调查结果,态度引发不满。河南思皓至今未公开回应质疑,其门店仍以“江淮授权”宣传,部分车辆仍在销售。消费者宋先生表示:“江淮集团一边否认授权,一边给这些车售后,这不是‘左手打右手’?我们要求彻查,还消费者公道!”

专家观点:事件折射行业监管漏洞,法治是关键
行业分析师指出:“此类事件暴露部分车企渠道管理漏洞,更折射监管体系不足。纪委介入不仅可理清责任,更能推动建立严格的授权与追溯机制,防止国企资源被非法利用。”法学专家强调,若查实企业默许违规或存在腐败,相关责任人可能面临《刑法》中“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或“国有公司人员失职罪”等刑事责任,消费者有权通过诉讼主张“退一赔三”赔偿。

真相与问责是重建信任的关键
江淮集团与河南思皓的销售乱象,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更动摇市场信任与国企公信力。公众期待纪检监察部门以公正调查揭开车辆来源及责任真相,以严肃问责压实企业责任,让法治成为守护市场公平与消费者权益的坚实屏障。同时,事件也为行业敲响警钟:唯有完善监管、强化国企廉洁建设,才能杜绝“表面否认、暗中合作”的灰色操作,维护健康有序的市场生态。

将持续关注事件进展,追踪纪委调查结果及企业整改动态。

责编:宋家臣

江淮集团否认授权河南思皓售车,纪委介入呼声高涨-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