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天津这对改装房车的老俩口,简直是所有车企产品经理的终极梦魇,是悬在他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螺丝刀。
所有人都觉得自己在第一层,觉得老俩口在地下室,但实际上,老俩口在大气层,而且正在对着地面上所有自作聪明的“用户体验专家”疯狂嘲讽。
这件事的切入点,非常典中典。就是老俩口买了个房车,然后开始了堪比修仙渡劫一般的无尽改装之路。拆了装,装了拆,今天加个沙发,明天觉得沙发占地方,再拆了换柜子。网友们在评论区都快急出心肌梗塞了,纷纷化身赛博教师爷,指点江山。
什么“把沙发去了吧,前面座椅套个套不就是沙发了”、“床铺固定死啊,天天铺被子不累吗”、“你俩的思路有问题,总想着储物,忘了床才是核心”。每一条建议,都充满了理性的光辉,充满了工业设计的严谨,充满了对“最优解”的执着追求。
是是是,你们都对。
但你们说的这些,那些坐在窗明几净办公室里的产品经理仙人们,会不知道吗?他们拿着几百万的年薪,带着上百人的团队,做的PPT比我吃过的米都多,他们会不明白一个车内空间的最优布局?他们当然懂,他们懂到骨子里去了。
问题是,他们懂的,和老俩口想要的,根本就不是一个位面的东西。
这就引出了一个当下汽车行业,尤其是智能电动车行业最核心的,也是最荒诞的一个矛盾:车企们都在拼了命地给你一个“完美的家”,而真正的用户,想要的可能只是一个“可以搞事的毛坯房”。
你看现在的新势力,发布会一个比一个玄幻,今天冰箱彩电大沙发,明天零重力座椅带按摩,后天直接把IMAX影院塞进车里,恨不得让你在车里完成从出生到火化的一条龙服务。他们卷的不是车,是“场景”。是“生活方式”。是“移动的第三空间”。一个比一个会整花活,一个比一个不务正业。
他们构建了一个思想实验:你,一个精英用户,在结束了一天疲惫的工作后,躺在车里,打开香氛,听着柏林之声,看着星空顶,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高潮。
但现实是什么?
现实是天津老俩口这样的硬核玩家,看着你辛辛苦苦设计好的“完美闭环”,两眼放光,然后掏出电钻,第一句话就是:“嘿,老伴儿,你看这个地方要是掏个洞,是不是能多放两瓶二锅头?”
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
我作为一个真的折腾过车的中年人,对此感触极深。车企卖给你的,是一个成品,一个他们定义好的“最优解”。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最优解”就是最无聊的解。讲真,我现在开车,最烦的就是一堆屏幕,我想调个空调跟考科目三似的。
老俩口的改装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掀桌子”。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车企:你们定义的“智能座舱”,你们吹嘘的“百变空间”,在我这儿,都是狗屁。你们给我的,只是一个素材,一个巨大的,能跑的,需要自己动手拼的玩具。我的快乐,不在于“使用”你设计好的功能,而在于“破坏”和“重组”你的设计。
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
同理,智能座舱的未来,可能也不在那些屏幕和沙发,就在天津这对老俩口的电钻和角磨机里。
他们解构了“产品”的定义。当网友们还在为“床舒不舒服”、“拿东西方不方便”这种战术层面的问题操心时,老俩口已经在战略层面“得道飞升”了。他们的核心需求,根本不是“旅居”,而是“折腾”。车只是一个载体,一个让他们可以在退休后,继续发光发热,继续与这个世界进行物理层面交互的“道场”。
今天把沙发改成床,明天把床改成柜子。这个过程,就是他们的“闪电战”,他们的“修仙”。每一次拧螺丝,每一次切割木板,都是一次修行。他们享受的不是结果,是那个反复横跳,反复推翻自己的过程。
这才是活着啊,朋友们!
所以你看,网友的建议为什么显得那么可笑?因为他们是在用凡人的智慧,去揣测修仙者的世界。这就好比你跑去跟一个正在渡劫的道友说:“哥们,别挨雷劈了,打个伞吧。”
人家要的就是被雷劈啊!被雷劈的酥麻感,才是他追求的终极奥义!
写到这里,我甚至觉得所有车企都应该给这老俩口发工资,让他们当终极测试员。别搞那些虚头巴脑的用户调研了,没用。你就看老俩口下一个想拆啥,下一个想装啥,这才是最真实、最不讲理、最接近人性本质的需求。
他们代表的不是“便利”,而是“掌控”。不是“享受”,而是“创造”。
这给所有车企提了个醒。之前大家都在卷配置,卷价格,后来开始卷服务,卷智能。但可能卷到最后,真正的胜负手,是看谁能给用户提供一个最牛逼的“毛坯房”。一个接口最多、改装潜力最大、能让用户像玩赛博乐高一样去拼凑自己梦想座驾的平台。
这是一种信仰。就像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跟他聊什么内饰、公差,他只会觉得你吵闹。天津老俩口也一样,他们已经进入了“我爱折腾,折腾爱我”的玄学境界。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真的动手改过一次自己的东西的时候,你就懂了。
所以,别再给老俩口提建议了,人家根本不在乎。要么成仙,要么成盒,但人家现在分明已经成仙了。
而真正的赢家,是天津那家五金店的老板,他已经赢麻了。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