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会想到,如今新车发布会上的那些震撼人心的数据背后,竟然隐藏着一整个造假产业链。小订破万,对于车企来说,已经从一种业绩亮点,变成了一句必不可少的“营销梗”。没有这个数字,他们仿佛连一场像样的发布会都开不下去。
先跟你说个事儿,前段时间有家火热的新势力车企,他们在发布会上声称,新车“小订破2万”,真的让不少人瞬间心动吧,感觉这车绝对“真香”。可等到实际交付数据一出来,谜底揭开了:月交付不足500台。更夸张的是,能找到一手购车记录的第三方车险数据显示,这款车的上牌量竟然只有区区300多台。差距之大,简直像是另一个位面的数据。
为啥反差能这么大?背后跟车企的某些“玩法”离不开。我们先聊聊“小订”这个东西,你可能会觉得,这应该是准车主下的订单吧。但实际上,眼下的情况是,5块钱就能买个小订订单。只要花点钱,一个公司合作的广告商,就能帮忙搞出几万个这样的订单,甚至连发票都能给你开得清清楚楚。看到这里,是不是心里已经“咯噔”一下了?
最讽刺的是,这些造假行为并不是某一天灵机一动的结果,它背后居然还有市场需求。某个曾在新势力车企负责营销的小伙伴说了,他们开会的时候,领导明确表态:新车上市头一周小订必须破万,不然就是个失败的营销,谁也别想拿到绩效。用东北话说,这画面,简直激得“老鼻子”了。
为了完成这些听上去就离谱的指标,营销部门得主动去联系广告公司,用“钱砸办法”。广告公司会继续往下对接那些黑产团队。等一条黑暗又复杂的利益链条搭起来,那些“72小时破万单”也就这么被催生出来了。仅仅是创造一个“小订3万”的假象,有时车企得掏个百八十万给相关团队,可能你还会觉得,这些企业不过是浪着玩罢了,骗骗消费者。
但,其实真没这么简单。要知道,订单量一旦看着漂亮了,就不是一两个人的业绩问题,而是直接决定了整个公司的行为逻辑。大额订单量给采购传递了怎么样的信号?接着零部件要囤积,工厂要安排生产计划,但产品制造出来后,却乏人问津。只能通过大幅打折的方式促销,还不一定能弥补制作成本。这还只是后果的一环,更深层次地说,车企的信任度降了,品牌口碑和市场预期也都会大打折扣,算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甚至更糟——这块石头会砸到整个行业。
曾经读过,印象特别深,“如果数据不为真实服务,它便毫无意义。”——现代商业世界太多时候都在迷信“数字至上”,“小订破万”之类的话术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更是令人作呕的“数据泡沫”。
那真话到底值不值钱?现实未必喜欢真相,短期内没有泡沫的车企,面对花花绿绿的对手,会受到无形的冷落。但消费者终究是想买好用的车,而不是营销的“好画面”。不论车企老板,还是豪掷广告费的营销大佬,不妨多这些年在人工造势上砸的钱,放到提升产品性能上,那是不是就真能凭实力俘获消费者的心?
或许真诚,才是这个行业里最有价值的稀缺资源。而那些低头“卷”数据、哄骗消费者和自己的人,在潮水退去时,终将无所遁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