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车集体退场背后:一场关乎生存的断腕抉择
当比亚迪在2022年率先宣布停产燃油车时,很多人以为这只是个例。没想到短短两年内,沃尔沃、奔驰、宝马等老牌车企纷纷跟进,连奥迪都曾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表态——虽然它后来反悔了。更戏剧性的是,国内东风小康这类二线品牌,转型速度竟然比百年车企还快。这不禁让人疑惑:明明燃油车还有庞大的存量市场,为什么车企们急着“自断后路”?
第一本账:碳积分让燃油车越卖越亏
双碳目标下,车企的账本彻底变了。去年某德系品牌光是购买碳积分就花了上百亿,而特斯拉靠卖积分赚的比造车还多。国内政策更狠:新能源车每卖一辆赚积分,燃油车超标就得倒贴钱。这就像开餐馆,别人卖一道菜政府发红包,你卖一道菜反而要交罚款。更糟的是,燃油车销量连年下滑,4S店关店潮从二三线城市蔓延到北上广。有经销商苦笑:“现在卖十台车的利润,抵不上五年前卖三台。”
第二道坎:加油车正在变成“二等公民”
限行只是表面问题。某北方城市车主吐槽:“绿牌车能走公交专用道,我的油车堵着时,看着电车嗖嗖过去,像被时代甩了一巴掌。”更深层的危机在智能化——车载大屏、自动驾驶这些新玩意儿,燃油车的小电瓶根本带不动。有个比喻很形象:燃油车像用BP机的人非要视频通话,不是做不到,是基础硬件撑不起。反观电车,天生就是装着轮子的智能手机,OTA升级像玩手游更新一样简单。
第三重博弈:赌错赛道可能直接出局
市场反应总是慢半拍。五年前骂电动车是“电动爹”的人,现在不少真香了。车企可不敢这么迟钝,比亚迪当年燃油车销量占比超七成,说砍就砍,现在成了全球前十;华为联手赛力斯造车,愣是把问界卖成了爆款。反观某些大厂,起初嘲笑新势力是“PPT造车”,如今自己转型慢了,只能花钱买别人的智能系统。这行当就像抢椅子游戏,音乐停下时没位置的,连参赛资格都没了。
有人说这是环保大义,有人算经济账,但归根结底——当加油枪变成历史陈列品时,没人愿意做最后一个卖汽油的车企。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