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车贷款陷阱
央广网北京7月31日消息(记者董楠):如果你在准备买新车的时候,销售告诉你有两种付款方式:一种是首付7万,每月还3000块,总价19万;另一种是直接全款20万,你会怎么选?
金女士(化名)一开始选了第一种,结果很快就后悔了。
今年7月中旬,金女士在安徽一家凯迪拉克4S店看中了CT5城市运动版。销售告诉她,如果用厂家的金融贷款方式,裸车价可以再降两万多,降到19.37万,加上各种费用,落地大概23.2万。于是她交了1万块钱定金,打算用“首付7万+贷款15万,两年半后一次性还清”的方式买车。
但回家后她仔细一算,发现这种付款方式其实挺“坑”的,不仅利息高,还可能带来不少看不见的风险。
央广网记者走访了解到,金女士遇到的情况并不是个例,这种“高息高返”的购车方式其实是很多4S店常用的套路。这种方式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优惠,但实际上利息很高,对消费者、汽车市场和金融市场都不太友好。而且从今年1月份开始,全国多地的银行已经陆续叫停这类业务了。
不过,有些地方的凯迪拉克4S店还在继续用这种“高息高返”的方式卖车。
合同未明确还款方式
金女士告诉记者,签合同的时候,销售人员并没有把还款方式说清楚,只提到利率是4.2%,“我本来以为是等本等息,就是每个月还的金额都一样,既还本金也还利息。”她表示,销售没有解释贷款的具体模式和还款方式,她看到的合同里也没有写清楚是怎么分期还款的,只写了“落地价22万元(不包含利息)”。
高息高返贷款政策
金女士提供的销售合同截图显示,她回家后按照“首付7万、月供3224元”来算,发现实际利率远比销售说的4.2%高多了。她跟销售沟通后,对方解释说她算错了,按照厂家那边的金融试算表来看,利率其实已经到了4.8%,两年半下来利息是3.15万,如果两年半还没还完,剩下的利息还有1.19万。而且,厂家承诺的2.2万贴息是从车价里直接减掉的,不是从利息里扣的。
金女士觉得这个实际利率和销售之前说的不一样,利息也太高了,担心这种贷款方式后面会不会有其他麻烦,于是要求退定金。经过多次协商,4S店最终同意退还8000元定金。
央广网记者从金女士准备买车的那家4S店了解到,目前这家店有“落地价比全款更优惠”的金融政策,也就是所谓的“高息高返”——利率高、首付低。同时,店里的销售还提到,因为凯迪拉克有区域保护政策,每个城市的车价和贷款政策都是一样的。
记者还联系了广州、成都、杭州等多个城市的凯迪拉克经销商,询问他们是否可以贷款购车。结果广州和成都的销售人员并没有正面回答为什么贷款比全款更优惠,而是含糊其辞地说,优惠价格到店里再具体谈。
而杭州一家凯迪拉克4S店则表示,客户可以选择银行贷款或者厂家金融两种方式,目前银行的利率比较低,而厂家金融可以做到低首付。
高息高返购车陷阱
另一家杭州的凯迪拉克4S店销售也明确表示,如果用贷款方式买车,比全款能便宜1万元,因为厂家有贴息政策,可以走“高息高返”的方案,首付最低只要10%,而且厂家金融还有好几种选择。
不过,低首付背后其实隐藏了不少风险,这就是所谓的“高息高返”。
所谓“高息高返”,就是你用低首付、高利率的方式买车,还可以提前还款。虽然表面上看总价更低,但其实是厂家通过贴息来吸引消费者。说白了,是因为经销商为了多卖车,把银行给的返佣补贴到了车价里,让整体价格看起来更低。
央广网的记者在一个平台上看到,有个广东的消费者发了一个凯迪拉克CT5的贷款试算表。他选择贷款15万,分5年还,结果利息竟然要3.75万。而经销商承诺的1.95万,是直接从车价里扣掉的。
比如金女士打算买的凯迪拉克CT5城市运动版,原本指导价是29.99万,现在终端有“一口价”优惠,只要21.59万。但如果用“高息高返”的方式,经销商还能再补贴2.2万,最终价格降到19.37万,相当于在“一口价”基础上又便宜了2.2万。
高息高返风险大
(用口语化的方式改写如下)
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就是说金女士在两年半的时候把剩下的钱一次性还清了。但如果她没按时还,那后面两年半的利息还有1万多元呢,再加上可能还要赔银行违约金,这些都不确定,风险挺大的。
看起来是总价低、首付少,好像挺划算的“高息高返”模式,其实背后藏着很多问题,但经销商一般都不会提前告诉消费者。
之前央广网的啄木鸟平台就接到过奔驰车主的投诉,说他们提前还完贷款后,经销商却以“损失银行返点”为由,向他们要赔偿。
不只是消费者面临更多不确定性,这种通过银行贷款来卖车的方式,其实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
有中部地区的银行工作人员对央广网表示,经销商搞的“高息高返”其实是在用银行的钱打价格战,把风险转嫁给银行,扰乱了市场秩序,所以监管部门也很关注。“‘高息’本身就是违规的。”这位工作人员特别强调。
天津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姚守宇算了一笔账:“在‘高息高返’的模式下,银行五年期的车贷利息收入大概能拿到25%,给经销商的返佣一般是10%到15%左右。但如果客户两年内就把贷款还完了,银行其实反而亏了大概5%。”
高息高返”被叫停
姚守宇告诉央广网记者,如果大多数消费者都选择提前还贷,那银行的利息收入可能就cover不了给经销商的返佣成本。要是消费者还不上贷款,那就容易变成坏账,银行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不过,在返佣的诱惑下,很多经销商对“高息高返”的模式依赖还挺深的。
最近投诉越来越多,监管也越来越严,现在“高息高返”已经被叫停了。
看起来好像价格更划算的“高息高返”从1月份开始就被严格管控了。
1月的时候,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率先发了一个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对汽车贷款中的“高息高返”进行整改,按照行业自律的要求全面清理现有的业务。
到了5月,四川、河南等地的银行业协会也动员会员银行签下了关于汽车消费金融业务的自律公约,明确要求当地银行优化和汽车经销商的合作方式,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合理设定佣金比例。
6月,浙江、上海、江苏、北京、广东等地的银行也开始陆续停止和汽车经销商之间的“高息高返”合作。
姚守宇对央广网记者说:“‘高息高返’其实是在损害消费者的权益。高额的利息,说白了还是消费者自己买单,相当于‘羊毛出在羊身上’。”
高息高返现象分析
最近,关于“高息高返”的金融投诉也越来越多了。姚守宇解释说,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被贷款价格不透明、利率高的问题给坑了,这就导致他们很不满。
从7月份开始,央广网的记者也了解到,一些宝马、奥迪的经销商已经不再提供“高息高返”贷款了。现在有贷款需求的客户可以选择银行的“低息低返”方案,而且车价相比之前“高息高返”时期也降了不少。
有经销商集团的老大之前就跟央广网记者说过:“很多豪华品牌的终端促销其实就靠‘高息高返’,主销车型的价格都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他提到,传统经销商通常用这种模式,利用消费者对价格敏感的心理,降低首付和总价,这其实就是一种价格战。他还说:“一旦经销商碰上了‘高息高返’,就很难再退出去了。”
不过,这种模式其实并没有真正帮经销商赚到钱。
这位经销商集团的人士还表示,虽然以前有银行贷款支持降价,但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车市价格战一开打,部分豪华品牌已经出现了巨额亏损,因为厂家给的返利根本cover不住经销商的损失。
那凯迪拉克呢?在“高息高返”被叫停之后,它还能怎么继续玩?
其实,当银行按照政策开始停止“高息高返”后,这种模式虽然在汽车市场表面上看是少了,但并没有完全消失。
凯迪拉克高息贷款政策
凯迪拉克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央广网的记者走访了多个地方的凯迪拉克4S店,发现他们现在在推一种“高利息、高返利”的贷款政策,这个政策是通过厂家自己的金融公司来操作的。
所谓的厂家金融,其实就是汽车品牌自己设立的金融公司,或者是和一些金融机构合作,给消费者提供买车时的金融服务,比如贷款、分期之类的。
记者查了一下,现在上汽通用旗下的各个品牌,主要是通过“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来提供这些金融方面的服务。
根据天眼查的信息显示,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就是做汽车金融,股东包括上海汽车集团财务责任有限公司、美国通用汽车金融公司,还有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其中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占股20%。
不过,至于凯迪拉克这次的“高息高返”政策是不是来自这家公司,具体是怎么操作的,记者已经联系了上汽通用的相关负责人,但到发稿为止还没有得到回应。
高息高返模式现隐忧
这段话用更口语化、通俗易懂的方式改写如下:
“现在银行不再搞‘高利息、高返点’这种玩法了,于是车企自己成立的金融公司或者第三方金融机构就慢慢进来了。以前车企之间的价格战可能主要是靠和银行合作来打,现在可能就变成不同品牌之间在金融贷款业务上比拼了,也就是说,关上一扇门,又冲进另一扇门。”
姚守宇对央广网记者说:“经销商通过返佣来补贴车价,把车价压得很低,这样竞争就越来越激烈,结果就是恶性循环。车价被越压越低,市场秩序也被破坏得更严重。这种竞争其实就像内卷一样,大家都在拼命,但没人真正受益。”
他分析说,跟银行相比,现在以车企为主导的‘高利息、高返点’模式目前还处于监管的空白地带,所以当银行停止这种做法后,一些车企金融公司就悄悄地抢占市场。
不过,就算有‘高息高返’,凯迪拉克的销量还是在下滑。
那问题来了,既然这种模式并不能让经销商赚到钱,为什么凯迪拉克还在继续用呢?
在姚守宇看来,经销商通过返佣来降低车价,吸引消费者买车,其实是一种不正常的竞争方式。“他们靠返佣来维持经营,甚至成了主要的利润来源。如果没有这些返佣,很多经销商可能连成本都保不住。”
他认为,“高息高返”实际上是在推高价格战,而经销商卖车本身不赚钱,全靠返佣撑着,这不仅浪费了市场资源,也违背了正常的商业逻辑。
但奇怪的是,消费者并没有因此选择凯迪拉克。
凯迪拉克销量下滑原因
从2024年9月XT5上市开始,凯迪拉克就开始在终端市场搞“一口价”销售模式,听起来挺吸引人,但到了2025年,销量下滑的问题反而更严重了。
根据乘联会的零售数据,2025年上半年,凯迪拉克总共卖了4.99万辆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9.5%。其中,CT5是卖得最多的车型,占了差不多一半的份额,达到45.7%,但它的销量同比下滑超过了33%。而XT4上半年只卖了3000多辆,降幅也达到了35%。
“一口价”没能让凯迪拉克的燃油车市场回暖,新能源转型也没跟上节奏。
乘联会数据显示,凯迪拉克在新能源专属平台奥特能上推出的锐歌、傲歌等车型,上半年总销量还不到一千辆,表现非常一般。
有业内人士指出,上汽通用在新能源转型方面还是落后了不少。一位熟悉上汽通用的人士对央广网记者说:“他们的基础技术其实不错,但在功能应用上比较保守,没有把智能化和新能源结合起来,也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市场的营销方式。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
结果就是,凯迪拉克今年上半年已经掉出豪华品牌销量前十,连之前一直追着它跑的阿维塔都超过了。以前和它差不多的沃尔沃,今年上半年销量还比它多了两万多辆。
凯迪拉克战略受压
因为凯迪拉克在市场上表现不佳,上汽通用整体销量还在往下走,今年上半年零售销量同比下滑了8.8%。
有意思的是,别克这边还搞了个高端新能源品牌叫“至镜”,用的是奥特能2.0平台,还有智能大健康座舱、L2级别的城市辅助驾驶,再加上别克的“逍遥超级融合架构”,可以说是全副武装了。其中的至镜L7直接喊出“30万级新能源智能豪华轿车”的口号。
这波操作看起来挺高调的,也让人不禁想问:凯迪拉克现在该怎么跟“至镜”区分开?是不是说明它在上汽通用内部的战略地位有点被动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