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时分,我刚好路过虹口区的一个断头路口。电子警察的探头在路牌下无声巡逻,像今天值班的老刑警,目光比我还毒辣。绿灯闪烁,有个小伙子骑着崭新的电动车,车把上挂着外卖箱。他一边瞄手机导航一边起步,轮胎碾过盲道砖的动静透着急切。十来米外,就是电子眼的视域。一道闪光,什么都没发生——除了无人觉察的“入镜”一秒,记录下他超过15公里每小时的短暂自由。没人惊讶,除了他几天后收到了50元的超速罚单,“你被抓拍了,时速记录是50公里每小时。”这个速度,几乎可以和某些老旧摩托一较高下。
最近,上海正式启用了电子警察专门抓拍电动车超速的新政。网友纷纷炸锅,有支持的,有质疑的,也有转发的。跟多年前查酒驾一样,刚开始总有人犯侥幸;但技术从来不讲人情,电子警察比我还“冷血”,没什么推理余地——只要你上路,速度超了,后台自动生成罚单。没加塞、没嘴硬,证据一条龙直达办案中心。和以前靠人工盯守不同,它能全天候工作,准确记录时速,识别车牌、违法类型,丝毫不含糊。不小心多踩了一脚电门,可能就会跟这位外卖小哥一样,成为新技术最早的“数据样本”。
说到这里,有必要跟你掰扯下新国标的由来。随着城市非机动车数量狂增,带来的问题也水涨船高。旧标准对电动车的管理有些宽泛,超速、闯红灯、逆行、占道,非机动车成了马路上的“流动炸弹”。今年九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修订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直接规定非机动车道上速度不得超15公里每小时,最高不超过25公里每小时。就像把短跑运动员悄悄换成散步阿姨,谁快谁“死”——数据上死,钱包上死。技术上还强化了防火阻燃、塑料比例、电池防篡改、制动性能等一堆参数,把电动车从一辆“能跑就行”的民用工具,打磨成“城市管理的标本”。当然,北斗定位、动态安全监测这些功能,听上去就像刑侦案里常说的“全程留痕”。
但是,速度限制看到15公里每小时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想:谁刻意测过自己的电动车速度?这速度是供小朋友“逛公园”的吗?骑电动车的不少是外卖员、通勤族,让他们在车流里“龟速前行”,似乎每一单都有迟到风险。下班路上,你会和隔壁骑自行车的大爷并排行驶,那和走路有什么分别?
作为旁观者,我习惯了从证据和逻辑出发。城市管理者要的是绝对安全,数据挂帅、规范为王。但现实,是一锅乱炖。电动车超速本身确实威胁到交通安全,事故里经常有这种低速但“高风险”的逆袭选手。有时候,伤人未必靠速度,多的是失控和侥幸。电子警察技术能把这些“危险行为”纳入可量化的轨道——有人说这叫智能守法,也有人说这是“交通的管控增压”。我个人理解,这和刑侦工作一样,证据冷静、推理缜密,但未必能真正找出根子上的问题。把电子警察铺成“密不透风”之后,是不是所有违法都会被杜绝?我打个问号。毕竟,技术再牛,也只能抓已发生的现象,抓不到人心里的冲动。
既然要求这么严格,那电动车厂商也得跟着“投诚”。这么多新版规范,一堆技术指标,其实更多是把车的“属性”从快捷变成“安全”。不过,多数车主的核心诉求只有一个:能跑、省事、不费钱。什么后视镜、年限标注、铅酸电池质量上限,都是技术人员的KPI,普通用户大多只关心没电时能否骑回家,外壳太破了能不能直接再换辆新的。关于使用年限,比如要求电动车生产商明确多长时间要报废,这算是城市治理的“打补丁提速”;但和大家习惯的“骑到电瓶死”逻辑,还是南辕北辙。你见过几个车主老老实实查铭牌上的“建议年限”?大部分时间,都骑到外壳掉漆、电瓶罢工,才会想起“以旧换新”。
回到现实——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试点城市,不少其他城市还在观望。电子警察的实际效果,暂时还是统计数据。外卖小哥、通勤白领,以后都得提防头顶冷静的“探头”,每一个超速都可能变成交警后台的“50元提醒”。这一招,确实能遏制超速和其他小众的违章行为。但电子警察作为“铁面无私”的执法工具,总是透着点“无解感”。它不会被人情动摇,不会跟你对话,更不会听你解释“我急着送餐”、“我赶着上班”。甚至有点像刑侦现场里的“死证据”——一锤定音,谁也别想狡辩。但每多一台电子警察,城市就多了一层“冷感”,交通环境越来越精准——不过,人性和现实始终在找漏洞,你懂的。
实话说,做刑侦这些年,看到技术越来越吊,心里既欣慰又迷茫。数据和证据能让规则更清晰,但人活在城市里的复杂和冲动,不会全被代码和探头覆盖得干干净净。每个抓拍,可能只是一次结果,没法解释过程中那些合理也不合理的选择。倒是想问一句,你觉得让电动车在非机动车道只能跑15公里每小时,是保障安全,还是制造新的慢性拥堵?电子警察的精密和规则的苛刻,最后守住的是秩序还是人性中的“无力反抗”?等新国标全面落地,城市里多的不是规矩,而是每个人在规矩下的踟蹰与速度。你准备好,和电子警察慢慢谈判了吗?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