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业巨变!特斯拉重金砸下1万亿美元,马斯克获力挺冲刺全球市场
2025年11月6日,一场年度股东大会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让不少人瞪大了眼睛。特斯拉直接抛出“天价”方案,把近**1万亿美元股票奖励权利线捆死在马斯克身上,全场超七成半的股东同意放行。这种操作,在新能源圈里算是扔了一颗炸雷。
说到这份薪酬协议,不光数字吓人,门槛也够高。马斯克要想全部拿满这些股份,接下来十年内不仅得把公司市值从现在的约1.48万亿美元干到整整8.5万亿,还要完成诸如每年交付两千万台车、投产一百万台自动驾驶出租车等系列目标。有点像游戏里的全成就挑战,这难度属实离谱。如果只达成部分,比如公司市值提升80%或汽车销量翻倍,也能分阶段领取奖金——不过这阶段性回报都比绝大多数CEO一年挣得多太多。
细看条款,工资啥都没有,全靠股票兑现,而且分十二期发放,每次必须达到运营和估值双重考核标准。简单说,如果业绩没跟上,这些股份一个都别想带走。但真要全搞定,就能收割超过四亿股。不少业内朋友感叹,这是“孤注一掷”,也是对领头人的彻底信任。
外界质疑声音一直不断。一边是有钱就敢赌的散户们支持到底,一边却有机构投资者比如挪威主权财富基金、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明确反对。他们担心这么大的激励会稀释普通股东利益,还吐槽董事会赋予自己的自由裁量权太宽泛,“哪怕没完全实现目标,也可能照样分钱”。但架不住马老板自己持有15%的股份,加上一众忠粉帮衬,这票数轻松过关。
其实现在新能源赛道早已不是谁家电动车卖得快的问题了,各路玩家卷进来拼的是智能硬件、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大数据平台等等,比亚迪稳坐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榜首,中国品牌蔚来、小鹏这些后起之秀在换电技术和智能座舱领域玩出了花,大众宝马那群老牌劲旅也开始转型升级抢蛋糕。所以特斯拉这一手,有点像是在告诉同行:我们不光押宝产品,更把未来压给这个灵魂人物去博一次大的。
不得不提一句,从Model S问世,到SpaceX估值飞涨,其实过去几年马老板确实带着团队打赢过几波关键仗。这种个人色彩强烈的企业文化,说好听叫凝聚力,说不好就是高度依赖核心人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回用十年长约套牢他,就是希望继续保持战略方向上的连续性,让公司向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业务深水区突围,不至于中途掉链子。
仔细琢磨那些具体考核指标,有几个是真的难啃。例如去年全年特斯拉总共交付不到180万辆新车,同比还小幅下降,是2015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而前十二年总产量才刚摸到1000万辆,要赶上2000万辆的大关,只能靠疯狂扩张生产线和供应链体系,再加上中国本土品牌步步紧逼,没有哪个环节可以偷懒糊弄过去。毕竟工厂开起来容易,高质量量产并且全球卖出去,那才是真刀真枪见功夫的时候。有意思的是,今年分析师原本预期还能破180万辆,可结果还是差一点儿,对比往年的狂飙突进,现在压力一下子摆到了明面上。
机器人项目更悬,目前弗里蒙特工厂已经启动Optimus试生产,但实际上一台商品级别产品都还没正式落地。从试验线走向第三代规模化批量制造,中间涉及成本控制(单价卡2万美元以内)、稳定性测试,以及适配不同商业应用场景,没有个三五年的持续投入根本指望不上什么突破。目标是一百万台,但现状连第一个客户案例还没有出来,只能说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过这事搁其他科技企业身上恐怕连立项资格都拿不到,而在这里却变成KPI的一部分,也是只有这种极限打法才能推着整个行业往前拱一点点吧。
再看那些反对意见,大致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觉得授予额度膨胀,会影响既有小股东权益;二是方案设计弹性大,即使任务完不成还有机会拿大礼包。但无论怎么争议,该投票的时候该通过还是通过了。在美式资本运作环境下,本质就是谁拥有更多筹码谁做主。这局面怎么看都有点像赌博桌上的All in——风险固然惊人,但收益诱惑更让人心动。当下新能源各家杀红眼,为抓住下一轮风口砸钱砸资源早已常态化,这么大胆地用超级激励留人才,其它友商未必学得来,却又不能装作看不见,只能被迫升级玩法应战,很刺激但也挺焦灼的味道藏里面了。
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最终愿景顺利推进,无论自动驾驶出租车队跑满城市街头,还是类人机器人真的成为生活助手,都将改写很多人的工作方式甚至家庭结构。当然如果失败,公司发展随时可能陷入不可控的不确定泥潭,对于习惯理性的投资者而言多少都是一种隐忧。但站在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总有人愿意为这样冒险买单,仅仅因为他们相信改变世界的人值得更多筹码和时间窗口罢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