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出口跌超四成!中国车企缘何折戟俄罗斯?

第一季度对俄出口暴跌44%!中国汽车,怎么就在俄罗斯“翻车”了?

各位车友,你可能刚在朋友圈看到某国产SUV又月销破5万,转头却刷到新闻说:2025年头三个月,中国对俄罗斯汽车出口量直接腰斩——12.3万辆,同比下滑39%,一季度整体跌幅更是高达44%。这数字一出,连我这个常年跑海外试驾的老司机都愣住了。

要知道,就在两年前,咱们的车可是坐着火车、轮船,浩浩荡荡开进莫斯科红场边的停车场。2024年,中国品牌一度占了俄罗斯市场62%的份额,前十销量车型里占了八个席位。那会儿去一趟圣彼得堡,满街跑的不是哈弗H6,就是长安CS75 PLUS,吉利星越L停在路边,气场完全不输旁边的老拉达。

可这才半年,风向说变就变。这不是销量波动,是滑铁卢。问题来了:我们的车,技术不差、价格有优势、配置还堆得高,怎么偏偏在俄罗斯这块“福地”上栽了跟头?

一季度出口跌超四成!中国车企缘何折戟俄罗斯?-有驾

一、政策围堵:关税涨了38%,报废费翻倍,进口车还能活吗?

先说个扎心事实:今年1月起,俄罗斯大幅上调进口车关税,最高增幅达38%。这意味着一辆原本清关价20万人民币的SUV,现在得多掏七八万。更狠的是,从2023年开始,俄方逐步恢复《国内车辆安全水平技术法规》,并把汽车回收报废费一口气提高了85%左右。

我去年试驾过一款在俄热销的江淮JS4,当时经销商悄悄跟我说:“现在每卖一台车,光报废预存金就得交将近1万人民币,客户一听就犹豫。” 这可不是小钱。对于普通俄罗斯家庭来说,买车不仅是买个代步工具,更是未来十年的持有成本计算。你配置再高,智能屏再大,但“死的时候比活得贵”,谁还敢下手?

而且,俄罗斯这两年玩起了“本地化生产”大棒。2024年起,所有在俄有官方经销商的品牌,禁止平行进口。这就等于切断了很多中小车企靠“灰色渠道”走量的路子。以前靠贸易公司倒腾整车,现在必须建厂、缴税、本地组装——门槛一下子拉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一季度出口跌超四成!中国车企缘何折戟俄罗斯?-有驾

二、舆论反噬:两年就生锈?中国车真这么“脆”?

再来聊聊一个让我试驾时特别在意的问题:耐腐蚀性。

去年冬天我在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试驾一辆奇瑞瑞虎8 PRO,当地气温零下30℃,路面撒满融雪盐。三天下来,底盘护板边缘已经出现轻微锈斑。而旁边一辆十年前的丰田RAV4,虽然漆面老旧,但底盘干干净净。

这不是孤例。俄罗斯权威媒体《AUTONEWS》曾发文指出:“中国汽车使用两年后,车架和底盘就会出现明显锈蚀,而欧洲车金属寿命能超12年。” 虽然这话有点夸张,但确实戳中了痛点。

一季度出口跌超四成!中国车企缘何折戟俄罗斯?-有驾

为什么?很简单——防腐工艺没跟上环境需求。很多车型在国内测试标准是CCT(中性盐雾试验)500小时,但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实际用车环境相当于2000小时以上。漆层厚度、空腔注蜡、底盘涂层这些细节,决定了你车能不能扛住十年寒暑。

我不是说中国车质量不行,而是我们过去太注重“看得见的配置”,比如大屏、天窗、L2辅助驾驶,却忽略了“看不见的功夫”。一辆车真正的高级感,不在启动时的动画特效,而在十年后打开车门时,那一声清脆的“砰”。

三、竞争回归:西方品牌还没回来,本土势力先醒了

你以为最大的威胁是宝马奔驰回来?错。真正可怕的,是俄罗斯本土车企正在借机崛起。

一季度出口跌超四成!中国车企缘何折戟俄罗斯?-有驾

雷诺走了,留下工厂给“莫斯科人”;日产撤了,厂房转给了“拉达”;大众的产线,现在归了“高尔基”(GAZ)。这些老牌俄企,在政府补贴和政策倾斜下,迅速完成了技术接管和产能转化。

更关键的是,他们打出了“爱国牌”。广告里全是“为祖国制造”、“支持本国就业”的口号。在民族情绪高涨的背景下,买国产车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再加上,像哈弗F7、吉利Atlas这些早期热销车型,经过几年使用,小毛病也开始暴露——车机卡顿、空调异响、雨刮漏水……这些问题被当地论坛反复讨论,直接影响了新用户的购买决策。

四、真实用户怎么说?听听莫斯科老张的故事

一季度出口跌超四成!中国车企缘何折戟俄罗斯?-有驾

我在莫斯科认识一位华人车主老张,他2023年买了台长安UNI-K,跑了快两万公里。前几天聊天,他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车是好车,但换个刹车片要等三周,运费比零件还贵。”

这就是现实:售后服务跟不上,再强的产品力也会打折。

中国品牌在俄多数依赖代理商体系,配件靠从国内发海运或铁路,周期动辄一个月。而俄罗斯地广人稀,偏远地区维修一次,车主可能得请假几天、搭火车几百公里。

相比之下,拉达在全国有超过800家服务站,丰田虽然暂停新车销售,但售后网络仍在运转。消费者买的不只是车,更是一套可持续的服务保障。

一季度出口跌超四成!中国车企缘何折戟俄罗斯?-有驾

五、横向对比:同样的价格,俄罗斯人会选谁?

我们拿三款主流紧凑级SUV来比:

车型 售价(卢布) 动力 保修 本地化

一季度出口跌超四成!中国车企缘何折戟俄罗斯?-有驾

哈弗初恋 ~280万 1.5T+7DCT 3年/10万公里 整车进口

拉达Tracker ~250万 1.5T+CVT 5年/15万公里 本地生产

现代Creta(二手) ~300万 1.6L+AT 视车况 全国通修

你看,哈弗配置最高,有全液晶仪表、主动刹车、全景影像;但拉达便宜、保修长、维修快;而二手韩系车虽然年份老,但品牌认知度高。

一季度出口跌超四成!中国车企缘何折戟俄罗斯?-有驾

在这种选择面前,理性消费者自然会权衡长期成本。更何况,俄罗斯人开车普遍粗犷,喜欢越野、拖挂、长途奔袭,对可靠性的要求远高于智能化体验。

六、未来怎么办?三条路,总得走一条

面对这场“滑铁卢”,我觉得中国车企不能只想着降价冲量,而是得重新思考战略:

本地化生产是唯一出路

一季度出口跌超四成!中国车企缘何折戟俄罗斯?-有驾

像长城在图拉的工厂,虽然目前产能利用率不足,但如果能重启并扩大合作,不仅能规避关税,还能创造就业,赢得政策支持。别再做“搬运工”,要做“建设者”。

产品必须“因地制宜”

我建议专门开发“极寒版”车型:加强底盘防护、升级电瓶冷启动能力、优化空调热效率。别拿南方城市的设计去征服西伯利亚的风雪。

重建品牌形象,从“便宜”转向“可靠”

一季度出口跌超四成!中国车企缘何折戟俄罗斯?-有驾

可以学学丰田当年进入美国的做法——用皮实耐用建立口碑。与其砸钱做广告,不如建几个标杆服务站,让用户亲眼看到“中国服务也能又快又好”。

写在最后:是终点,还是转折点?

说实话,这次44%的下跌,未必是坏事。它像一盆冷水,浇醒了那些以为“哪里都能复制俄罗斯奇迹”的乐观派。

中国汽车出海,从来不该是“捡漏式扩张”,而应是“扎根式成长”。我们在墨西哥卖得好,是因为深度融入北美供应链;在阿联酋受欢迎,是因为混动技术适应高温环境;而在俄罗斯,我们显然还停留在“贸易输出”阶段。

一季度出口跌超四成!中国车企缘何折戟俄罗斯?-有驾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明天欧美车企全面回归,你手里的中国车,还能守住它的车位吗?

欢迎各位车友在评论区聊聊:你觉得中国品牌该不该在俄罗斯坚持?如果你是车主,最希望厂家改进哪一点?

我会一一回复,也准备抽三位朋友,送你们我去年在莫斯科拍的《中国车街头实录》摄影集电子版——记录这个时代,我们走过的每一步。

一季度出口跌超四成!中国车企缘何折戟俄罗斯?-有驾

(数据来源:中国乘用车联席会、《汽车公社》、《电科技》、第一财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