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down
我一直觉得,汽车不仅仅是代步工具,把它当成一段记忆、一段故事去对待,保护一台经典的心情,会让你更懂车。和朋友喝酒时,他开口说:你说VQ37,怎么还是那么香?我笑着回:那哪是香呀?那是情怀。这话硬邦邦,但说的有点道理。
我记得初中时,看着爸爸开着那台天籁2.5自吸,心里就埋下了喜欢自吸发动机的种子。就算后来电动车像潮水一样涌来,那些油车……就像老歌,有无法替代的旋律。说实话,电车方便、干净,但开在路上,总会偶遇几个司机摇摇头:这个还是喜欢那味。
你知道,VQ37那还是日产的心血结晶。它的气缸虽然说不上大,但用的配方是真牛,排量3.7升,自吸,声音清脆,油门一踩,哧哧的反应让人忘不掉。比起市面上那些1.4T的小排量涡轮,低扭响应更直接,除了油耗,没啥短板。车厂做简化的试,油耗一天比一天低,但一听到自然吸气,一堆专业人士就会点头:真有感觉。
这让我产生了个疑问——为什么日产一直执着于VQ37?我猜啊,第一,它的心脏那套高压缩比的结构,耐用性不错,维修相对简单;第二,它在当年,能把乘坐感受和性能塞到一起,没有太多妥协;第三,生产工艺,比现在的某些超级方便的全铝铸造要复杂一些,但也更稳。
说到具体,我查过一些二手数据。2010年度的VQ37,市场里流通的价格,差不多4万到5万不等,公里数少的会贵点,17万公里的车嘛,价钱就更弹性了。前几天碰上的一台英菲尼迪G37,车龄差不多,2010上牌,跑了17万公里,挂才4.5万,自己心里就琢磨:这车还能骑多久?其实我翻了翻笔记,发现同样条件的车,油耗在9-10L/百公里范围,换算成粗略的百公里维护费用,差不多也就百八十块。
朋友问我:既然你这么喜欢,还会推荐买吗?我有点犹豫。你知道,二手车的故事就像快递包裹,拆开看,问题总比想象的多。那台G37,除了漏油,没什么大毛病,但漏油这事,不算小问题。曾经有个修理工说:你这车要是漏油,排气管那边修不了几次。所以,实际使用里,漏油后会不会对发动机保养造成影响?我没细想过,但感觉要比普通车麻烦点。
说起油车的网上不少人说,新能源、小排量涡轮会逐步取代自然吸气引擎。这我倒不是反对,可是我发现,很多喜欢性能的老司机,依然愿意为了那份刀片切割风的感觉,偏偏不折腾电动。为什么?大概是自吸发动机那种天生的感触——响应快,动力线性,车的脾气比较温和,也更耐操。你们想过没有?没开过自吸的车,可能真的难懂这种心跳。
但说实话,很多时候我还是觉得,买那种物美价廉的车,归根结底不是抓住发动机二字,而是看车的整体匹配。比如说,我之前在杂志上看到一篇评论,提到同价位的日系车配置不能说多豪华,但踩上去的感觉,就是舒服——这是个人主观的偏好,但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本质。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有次和朋友在修理厂碰面。那个技师说:你要是车开多了,就会发现,发动机不坏的才是真正的成本低。发动机的耐用性不是光看表面,更关键是零部件耐磨程度。比如说,VQ37的活塞,虽然了不起,但如果用不好,还是会出现漏油或者积碳。
有个同行还跟我说,他见过一台开了20万公里的VQ37,几乎没大修,油耗也很稳,动力还是杠杠的。你说,这是不是代表,好的发动机设计,可以长久吃一点儿油,扛得住?这有点以偏概全了,但没有错的。
我也会承认,自吸发动机毕竟不是保险牌。未来的技术方向,可能是小排量涡轮的神器,响应会更快,效率也能提高。只是……我还在犹豫:那种机械感,像极了小时候骑自行车,只要你勤快点,拉一拉链子,感觉一辈子都不用那个加油站。
(这段先按下不表)那些经典的自吸引擎,总让我觉得,走心这两个字还真是不简单。其实都差不多,油子们就喜欢唠:自吸就是王者,不烧涡轮吸粉。其实也对,谁没试过在高速上,深呼吸一口,感受那回响的发动机声浪?那滋味,自己知道。
VQ37这个东西,更像一种文化。而我也没想过,下一台车还能不能遇到类似的东西。你们会不会跟我一样,觉得经典不仅仅是时间堆出来的,偶尔还得用心去守候?毕竟,哪怕未来科技怎么发展,我还是会偶尔偷偷对着那台老掉牙的V6笑一笑。
倒是觉得点个小细节:你有没有那辆旧车,哪次飙过之后,心跳特别快,然后深吸一口气?我倒是时不时会想起,那个最爱引擎的声音,真想再开一次,体验一次燃烧的青春。
```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