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号充电 限充八成 十一新能源车遇大考
排队49号。等待3小时。充电1小时。
这组数字成为2025年国庆假期众多新能源车主的共同记忆。
潮汐之困
国庆首日。全国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流量达1328.7万辆次。同比增长26.2%。创历史新高。
巨大的车流汇聚成充电潮汐。平日闲置。假日爆满。湖北交投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邱新元点出关键:“潮汐充电现象是影响高速服务区补能体验的关键痛点”。
面对激增的需求。各地出台应急措施。湖南高速将部分服务区充电桩SOC设置为70%—85%。限充80% 成为普遍选择。为让更多车充上电。只能定量充电。这叫效率。也叫无奈。
突围之路
移动充电机器人登场。湖北在清明、五一、十一投放300多台充电机器人。固定桩与移动桩互补。国家电网重庆公司在50座繁忙充电站配置100个移动充电桩。
技术也在破局。理想汽车已建设超1000座高速超充站。汉十高速建成新能源汽车超充走廊。液冷超充终端最大功率可达600kW。“一秒一公里” 成为可能。
政策同步推进。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提出到2027年底。力争全国大功率充电设施超过10万台。充电速度正从“半小时起步”向“分钟级”跨越。
智慧出行
车主们自发探索新策略。“下高速充电” 成为热门选择。山东的韩先生分享:“高速下来后一般直奔商超。给车充上电顺便吃饭”。既避免排队又体验当地风情。
数字化引导发挥作用。湖北服务区发放“下一站点充电指引卡”。清晰标注下一个服务区或高速出口附近的充电桩信息。有效分流车流。
这不仅是设备竞赛。更是智慧博弈。蔚来能源充电业务负责人苏蓬帆指出:服务区最突出的矛盾已经不是有没有充电桩。而是车辆很难进入服务区。根本解在高速出入口周边布局充换电资源。
未来可期
阵痛难免。希望已现。随着技术发展、政策支持。以及车主错峰充电、下高速充电等习惯形成。节假日排队数小时的景象或将成为历史。
这背后是3689万辆新能源汽车与不足的补能网络间的矛盾。也是绿色出行普及必须经历的成长烦恼。
新生事物总是在槽点与真香间螺旋上升。理解这一过程。耐心等待变革。或许是我们对绿色出行最好的支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