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数据挺扎实:据吉利公布的中期业绩报告,营收约1503亿元,销量140.9万辆,新能源卖出72.5万辆。剔除一次性因素后,核心归母利润同比翻了一番,表现出不小韧性。
但细看会发现两面性——增长靠谁撑起?哪里还得补短板?
先说撑起增长的“银河”。吉利银河上半年卖了54.8万辆,同比增幅超200%,占集团销量近39%,成为拉动整体增速的主力。定位在15万元以内、主打性价比和家庭/年轻客户的策略显然命中市场胃口;配套的“一个吉利”平台共享和成本管控,也让银河能用较低价格换取规模。
这带来直接后果:单车平均售价下降约1.4万元,毛利率并未翻红,说明靠低价走量有隐性代价。市场也开始从“谁便宜”转向“谁的配置和智能化更讨喜”,价格优势的边界正在收窄。
第二道题是高端品牌的信任修复。极氪上半年销量仅9万多台,增速降到3.26%,与去年的爆发式增长形成鲜明对比。其前期频繁换代、部分车型上市后降价、以及媒体报道的“0公里二手车”质疑,造成用户信心受损(相关情况仍待进一步确认,多方尚未给出统一说法)。与此同时,同级竞品增多,极氪的“独角兽”优势被削弱,急需用明确的产品节奏和服务承诺把客户拉回。
第三道题是海外市场重构。上半年出口18.4万辆,同比下降约8%,其中在俄罗斯等部分区域跌幅尤大。公开市场数据指出,俄罗斯市场整体下滑明显,吉利在该地的下跌幅度尤其突出。公司高层已启动组织重整:划分五大海外区、推进地区化产品调整,并在巴西、埃及、印尼等地加码本地化生产与渠道建设,目标是建立数量级的区域增长点,力争扭转下降趋势。
应对之策已经在路上:吉利把全年销量目标从271万辆上调至300万辆;极氪被要求年内有多款车型改款以稳住阵脚;智能驾驶团队整合、千里浩瀚等技术进一步下沉到主流车型,意在用产品力替代单纯的价格战;海外方面,公司正进行资源统一调度和本地化适配,试图缩短响应时间。
接下来要看三点能不能同时做到:一是把银河的规模红利转化为可持续利润,不再以牺牲售价为代价;二是把极氪的品牌及售后信任问题修复到位,形成清晰的品牌梯队;三是海外快速落地、形成稳定销量回路。谁能在这三件事上先拿出实绩,谁就能把这波“平价流量”变成长期竞争力。
你怎么看这事儿?评论区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