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二季度营收206亿新高,下半年盈利在望

2025年8月19日,小米集团的二季度财报如同一枚深水炸弹,在波澜不惊的市场中激起千层浪。总收入飙升至1160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更是异军突起,贡献了206亿元的营收,交付量同比狂飙197.7%。尽管账面上仍有3亿元的经营亏损,但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的豪言壮语——汽车业务有望在下半年实现单季盈利——无疑给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在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深陷“价格战”泥沼,同行们为几千块钱的差价撕破脸皮的背景下,小米汽车却以平均含税单价28万元以上、坚决“不打价格战、不参与内卷”的姿态横空出世,这不仅仅是其商业版图的野蛮扩张,更是一次对中国品牌在全球汽车产业价值链中,从成本竞争者向价值创造者进行深层结构性跃迁的“行为艺术”。
小米集团2025年Q2业绩:营收超千亿,净利润大幅增长,全球500强排名提升100名

小米汽车的“不卷”哲学,首先是对传统供应链协作模式的颠覆性重构,这简直是给那些习惯了“压榨式”合作的同行们上了一堂生动的MBA课。在普遍追求极致成本压榨的“内卷”环境中,小米反其道而行之,卢伟冰公开强调对供应商采取60天内付款机制,这在行业内简直是“活菩萨”般的存在,迅速建立了良好声誉。这种对供应链伙伴的价值尊重,绝非简单的道德绑架,而是精明的商业策略:它不仅能确保高品质零部件的稳定供应,更鼓励供应商与小米共同进行技术创新,而非仅仅被动降价。这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制造业依赖低价劳动力和原材料的路径依赖,转而通过构建共赢生态,提升整体产业链的韧性与创新能力。这为中国品牌在全球价值链中争取更高附加值环节提供了鲜活的实践范本,也让那些还在为几毛钱成本斤斤计较的企业显得像活在石器时代。

其次,小米汽车的高端化定位和2027年进军欧洲市场的全球化布局,简直是直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长期面临的“政策空档”——即缺乏全球性高端品牌和国际标准制定权。过往中国车企出海,常常因为品牌溢价不足而陷入低价竞争的泥潭,甚至遭遇贸易壁垒和“水土不服”的尴尬境地,比如某些品牌在欧洲市场因排放续航不合格而销量暴跌,或者在东南亚遭遇“水土不服”的现实。小米凭借其在智能手机和AIoT领域积累的全球品牌知名度、技术生态优势以及对用户体验的深度理解,试图在欧洲这一全球汽车工业高地,通过差异化的智能体验和“人车家全生态”的独特价值主张,而非单纯的价格优势,来赢得市场。这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是中国品牌寻求在国际市场建立品牌心智、争夺行业标准话语权的关键一步。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上世纪日本汽车品牌如何通过技术和品质赢得全球市场尊重,小米正试图复制这一路径,甚至走得更远,直接在德国纽北赛道上用SU7 Ultra刷新量产电动车圈速纪录,这无疑是对欧洲传统汽车巨头们的一次“下马威”。

小米汽车的阶段性成功,昭示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熟与蜕变,简直是给那些还在“内卷”的同行们敲响了警钟。它揭示,中国品牌已不再满足于成为“世界工厂”的代名词,而是致力于成为全球出行生态的“价值创造者”和“规则制定者”。这种“不卷”的策略,将促使整个行业将重心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技术硬核化、品牌高端化和市场全球化的深度融合,从而推动中国汽车产业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飞跃”。这就像一场牌局,当所有人都盯着底牌的低价时,小米却直接掀开了王炸——技术和生态。

小米汽车的“不卷”哲学,正以其独特的商业实践,重塑未来出行生态,标注中国智造在全球价值链中向上突破的新纪元。这不仅是小米的胜利,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摆脱“囚徒困境”、迈向全球价值高地的里程碑。那些还在价格战中挣扎的企业,是时候思考一下,是继续在红海里厮杀,还是跳出来,像小米一样,去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蓝海。毕竟,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赢家,从不屑于参与无休止的“内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