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市场有个事儿挺有意思,值得咱们普通人聊一聊。
前几年,有一种叫“增程式”的新能源车特别火,简直是家喻户晓,像理想、问界这些牌子,就是靠着这种车一下子火起来的。
它们最大的卖点就是“既能充电跑,又能加油跑”,号称续航一千多公里,彻底解决了很多人想买电动车又怕跑不远的“续航焦虑”问题。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就在今年7月份,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这种曾经风光无限的增程车,销量突然一下子掉了11%,反倒是纯电动车,销量还涨了24.5%。
这个变化可不小,就像一个原来班里成绩突飞猛进的学生,突然考试不及格了,大家自然会问,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是消费者们突然不喜欢它了,还是说当初一窝蜂都去做增程车的汽车厂家们,集体走错路了?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增程车当初为什么能火起来?
因为它精准地抓住了当时市场的痛点。
那时候,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普遍还不算长,充电桩也远没有现在这么多,尤其是在高速公路和一些三四线城市,找个能用的充电桩挺费劲。
很多人心里就犯嘀咕,买个纯电车,万一节假日开长途回家,堵在路上或者在服务区排队充电,那得多糟心。
增程车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它告诉大家,别担心,我车里装着一个发电机,平时你在城里开,就用电,安静又省钱;真要跑长途,电用完了,就加油发电继续跑,跟开油车一样方便,再也没有里程焦虑了。
这个点子一下子就打动了无数人,尤其是那些家里只有一辆车,需要兼顾各种出行场景的家庭用户。
但是,咱们国家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短短几年时间,情况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充电设施,现在已经铺天盖地了。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全国的充电桩数量已经超过了1669万个,五年里增长了十倍多。
现在你开车上高速,几乎每个服务区都有快充站,覆盖率超过了98%。
以前担心的长途充电难问题,对于绝大多数主干线路来说,已经基本解决了。
而且充电技术本身也在进步,以前充一次电可能要一两个小时,现在很多新车都用上了800V高压平台,充电速度快得惊人,在快充站充个十来分钟,就能增加三四百公里的续航,也就是喝杯咖啡、上个厕所的功夫。
与此同时,纯电动车自己也变得越来越强大。
过去三四百公里的续航都算不错了,现在新出的纯电车,续航普遍都达到了六百公里以上,七八百公里的也不稀奇。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日常在城市里通勤,充一次电用上一两个星期都绰绰有余。
这么一来,增程车最大的优势——没有续航焦虑,就被大大削弱了。
当纯电动车也能轻松满足长途出行,而且充电越来越方便的时候,增程车那个“可以加油”的备用方案,吸引力自然就下降了。
更有趣的是,一些最早购买增程车的车主,在开了几年之后发现,自己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用电,发动机一年也启动不了几次。
等到他们换车的时候,有超过一半的人都直接选择了纯电动车,因为他们已经完全适应了电车的驾驶感受,觉得再额外背着一套发动机和油箱,既增加了车重,又占了空间,似乎没那么必要了。
外部环境的变化是一方面,增程车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而逐渐暴露出来。
当初很多车企之所以选择做增程车,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研发起来比复杂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要简单,能更快地推出产品抢占市场。
但正因为门槛不高,导致赛道上挤满了选手,竞争异常激烈,大家的产品越来越像,价格战也打得厉害,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更关键的是,一些早期的增程车型为了控制成本,技术上并不成熟。
比如,它们的电池容量比较小,纯电续航只有一百多公里,稍微跑远一点就得启动发动机。
而一旦电池没电,完全靠发动机发电来驱动车辆时,油耗就变得非常高,百公里油耗达到八九升甚至十升的情况并不少见,比同级别的传统燃油车还要费油。
这就很尴尬了,说好的省钱,结果变成了“油老虎”。
此外,发动机启动时的噪音和振动,也破坏了电车原本的安静和平顺,驾驶体验会打折扣。
压倒骆驼的还有一根重要的稻草,那就是价格。
过去,因为电池成本高,同样配置的纯电动车通常会比增程车贵上两三万元,这让增程车在价格上很有优势。
但是,从去年开始,制造电池的核心原材料碳酸锂的价格一路暴跌,从最高时接近每吨60万元,降到了现在的10万元左右。
电池成本的大幅下降,让纯电动车有了巨大的降价空间。
我们看到,很多纯电动车的价格都降了不少,比如特斯拉Model 3的长续航版,价格降到了25万左右,续航超过800公里,性能也非常出色。
这么一对比,同价位的增程车在性价比上就显得没那么香了。
当纯电动车不再昂贵,续航也足够长,增程车原有的价格和续航两大优势,就被瓦解了。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增程车就彻底没有未来了。
面对挑战,一些有实力的车企也开始积极求变,推出了技术更先进的新一代增程车。
这些新车型的思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们不再是“带了块小电池的油车”,而是越来越像“带了个应急发电机的纯电车”。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电池容量变得非常大,纯电续航里程动辄就是三百公里、四百公里,完全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人一周甚至更长时间的纯电通勤。
同时,它们也支持超级快充,充电速度和纯电车一样快。
车上的那个发动机,则真正变成了一个备用电源,只在极少数跑超级长途或者去到没有充电条件的偏远地区时才会用到。
而且,新技术的应用也让发动机在工作时的油耗更低、噪音更小,体验感好了很多。
在市场定位上,增程车也开始出现分化。
在大众化的主流市场,它的生存空间受到纯电车的挤压,但在30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它反而找到了一片新天地。
像理想L9、问界M9这样的车型,它们把车内的空间、舒适性和智能化配置做到了极致,打造成了一个“移动的豪华客厅”。
对于购买这类车的用户来说,价格已经不是最敏感的因素,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全能、没有短板的顶级体验。
增程技术在这里,提供的是一种终极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让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毫无顾虑地带着家人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所以,未来增程技术可能不会消失,但它会变得更高端、更精进,成为一部分豪华车型的专属配置。
总的来看,增程车市场的降温,其实是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走向成熟的正常表现。
消费者的选择更多了,也更理性了,车企们也必须拿出真正有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