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特斯拉已审核智能辅助驾驶芯片AI 5进度

点击关注不迷路

马斯克:特斯拉已审核智能辅助驾驶芯片AI 5进度-有驾

马斯克又在吹牛?

这次AI5芯片真能行吗?

最近几天,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条消息,说他和加州、得州的芯片工程师团队刚开完一个“漫长的设计评审会”,确认了特斯拉新一代智能辅助驾驶芯片AI5的进展,“非常棒”。

他还顺带提了一句:AI6和AI7会紧跟着来,至于AI8?“超乎想象”。

这话听起来有点像科幻小说开场白,但如果你仔细拆解背后的信息,会发现这其实是一场非常务实的技术推进。

而且,这件事不仅关系到特斯拉能不能真正实现“无人驾驶出租车”,还可能影响整个智能汽车行业的走向。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AI5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重要,以及马斯克说的那些“紧随其后”“超乎想象”到底靠不靠谱。

先说结论:AI5不是什么突然冒出来的黑科技,而是特斯拉过去十年在自动驾驶软硬件上持续投入的自然结果。

它的出现,标志着特斯拉正在把“纯视觉+自研芯片”这条技术路线走到底。

那么,AI5到底强在哪?

根据目前已知的信息,AI5芯片的算力预计在2000到2500 TOPS之间。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

简单说,就是每秒能完成2000万亿次运算。

作为对比,目前特斯拉在售车型搭载的HW4芯片,算力大约是500 TOPS左右。

也就是说,AI5的理论计算能力是现有芯片的5倍。

但算力高不等于好用。

很多芯片厂商喜欢堆数字,但车不是实验室,它要面对高温、震动、功耗限制、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所以真正关键的,不是“能算多快”,而是“在有限条件下能稳定干多少活”。

马斯克自己也说过,AI5的硅片成本是目前最低的,但性能功耗比却是最高的。

换句话说,它不是靠堆料堆出来的,而是通过架构优化、算法协同、制造工艺等一整套系统工程实现的效率提升。

举个例子:HW4芯片功耗大概在120瓦左右,而AI5即便算力翻了5倍,功耗也只增加到150–200瓦。

这意味着它可以在不显著增加散热负担的前提下,处理更复杂的任务,比如实时运行参数规模达2500亿的大模型,或者处理更多摄像头的原始数据流。

这背后,其实是特斯拉把软件和硬件“绑在一起”设计的结果。

大多数车企买英伟达或高通的芯片,然后自己写算法,属于“通用硬件+定制软件”。

而特斯拉是反过来:先想清楚算法要什么,再反过来设计芯片。

这种“垂直整合”模式虽然前期投入大,但一旦跑通,效率会高很多。

AI5不只是给车用的

很多人以为AI5就是给Model 3、Model Y升级用的,其实没那么简单。

马斯克已经明确表示,AI5将首先搭载在Cybercab上,也就是特斯拉正在打造的无人驾驶出租车。

这款车没有方向盘,没有踏板,完全依赖AI系统做决策。

这意味着它的安全冗余要求极高,容错空间极小。

如果AI5不能在各种极端天气、复杂路况下稳定运行,Cybercab根本没法上路。

而AI5配套的硬件也在同步升级。

比如新FSD摄像头由三星提供,镜头表面有特殊涂层,硬度是现款Model Y镜头的6倍;

还内置加热元件,一分钟内就能融化冰雪。

这些细节看似不起眼,但在真实世界里,往往决定系统能不能正常工作。

更重要的是,特斯拉已经把Dojo超级计算机团队解散了,把全部资源集中到AI5、AI6这些车规级芯片上。

这说明他们放弃了“云端训练+车端推理”的双轨模式,转而追求“训推一体”,也就是让车上的芯片不仅能跑模型,还能参与部分训练任务。

这样一来,算法迭代速度可以大幅提升,用户反馈能更快变成系统改进。

AI6、AI7、AI8:不是画饼,是节奏

马斯克提到AI6、AI7甚至AI8,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又在画大饼”。

但结合特斯拉最近的动作,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套清晰的节奏安排。

AI5预计2026年底量产,主要用于Cybercab和高端车型;

AI6则已经和三星签了165亿美元的代工协议,目标是进一步提升算力,同时覆盖人形机器人Optimus和数据中心场景;

AI7可能是AI6的小幅优化版;

而AI8,马斯克说“超乎想象”,很可能是指它不再局限于汽车,而是面向更通用的AI计算任务。

这种“一代打基础、二代扩场景、三代求突破”的策略,在芯片行业很常见。

苹果的A系列芯片、英伟达的GPU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特斯拉现在做的,本质上是在复刻这条路,只不过它的起点是自动驾驶,终点可能是通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

首先,芯片设计只是第一步,量产才是大考。

台积电3nm N3P工艺虽然先进,但良率、成本、交付周期都是未知数。

三星作为备用代工厂,能否在关键时刻顶上,也存疑。

其次,算力再强,也得有数据喂。

特斯拉的FSD系统依赖海量真实驾驶数据训练,但目前FSD主要在美国运行,全球其他地区的路况、交通规则、行人行为差异巨大。

AI5能不能适应这些差异,还得看软件团队的本事。

最后,监管是最大变量。

马斯克说“年底前Robotaxi不需要安全员”,但现实是,特斯拉在加州、亚利桑那、内华达等地的无人驾驶许可进展缓慢。

没有法规支持,再强的芯片也只能在测试场里跑。

为什么这件事值得普通人关注?

你可能会问:我又不买特斯拉,AI5跟我有什么关系?

其实关系很大。

因为特斯拉的做法,正在倒逼整个行业重新思考“智能汽车”的定义。

过去几年,很多车企迷信“激光雷达+高精地图+多传感器融合”,认为这是实现高阶辅助驾驶的唯一路径。

但特斯拉坚持只用摄像头,靠算法和芯片弥补硬件短板。

如果AI5真能支撑起无安全员的Robotaxi,那就证明“纯视觉路线”是可行的。

一旦这条路被验证,成本优势就会显现。

激光雷达动辄上万元,而摄像头只要几百块。

这意味着未来L4级自动驾驶可能不再只是豪华车的专属,而是能下放到十几万的家用车上。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汽车可能变成“带轮子的AI终端”。

就像智能手机靠芯片和操作系统定义体验一样,未来的汽车竞争力,可能不再是谁的座椅更舒服、续航更长,而是谁的AI系统更聪明、更可靠。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有一颗真正为AI而生的芯片。

AI5,就是特斯拉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别被“超乎想象”带偏节奏

最后得提醒一句:马斯克说话向来喜欢夸张。

他说AI8“超乎想象”,你千万别真以为明年就能看到意识觉醒的机器人。

技术演进是线性的,不是跳跃的。

AI5再强,也只是在现有物理和算法框架下的优化。

真正值得期待的,不是某个芯片有多神奇,而是特斯拉能不能把这套“自研芯片+纯视觉+数据闭环”的模式跑通。

如果能,它就建立了一个别人很难复制的护城河;

如果不能,那再高的TOPS也只是纸面数字。

眼下,AI5已经完成设计评审,下一步就是流片、测试、量产。

这个过程可能顺利,也可能遇到意料之外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特斯拉已经把牌打出来了。

接下来,就看市场和用户怎么投票。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我们不需要懂3nm工艺、稀疏计算、混合精度这些术语,只需要记住一点:

当一辆车能真正自己开、自己停、自己应对突发状况,而且价格还不贵的时候,那才叫真正的智能汽车。

AI5,或许就是通往那个目标的关键一步。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