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租了辆新款通用SUV,从纽约开到德州,才明白制造业为何不行了

前段时间,我干了件挺有意思的事,在美国租了辆车,从东海岸的纽约出发,一路开到了南边的德州。

我们租的这辆车,是一台2024年新款的通用中型SUV,按理说,美国本土大厂的新车,体验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

但就是这趟长途旅行,让我对所谓的“美国制造”,有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新看法。

我们一行四个人,塞上三个行李箱和几个背包,车里的空间就显得有点紧张了,这车个头其实和国内的比亚迪宋PLUS差不多。

我在美国租了辆新款通用SUV,从纽约开到德州,才明白制造业为何不行了-有驾

真正开上路,问题就一个接一个地来了。

最让我吃惊的是油耗,百公里差不多要14升。

美国的油价是比国内便宜一些,但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这么个油耗水平,算下来每公里的成本也不低,都什么年代了,这种油耗表现真的让人有点想不通。

不光是费油,这车的动力也挺奇怪的。

一遇到上坡路段,就感觉发动机在拼命嘶吼,车速却上不去,慢得让人着急。

发动机的噪音也很大,感觉就像在开一辆老式拖拉机,车开起来的时候,车身内部总有各种“咯吱咯吱”的异响,听得人耳朵都难受。

感觉各个零件之间的配合不是很精密,做工有点粗糙。

我在美国租了辆新款通用SUV,从纽约开到德州,才明白制造业为何不行了-有驾

还有那个车载系统,界面设计得特别老旧,功能也少得可怜,基本上只支持一个CarPlay。

说实话,这套系统跟咱们国内现在随便一款国产车的车机比起来,差距真的不是一点半点。

可就是这样一辆在我看来产品力并不怎么样的车,在美国的马路上却随处可见,销量好像还不错。

我就特别好奇,为什么美国人会买这样的车?

后来我慢慢想明白了,这背后其实是“保护主义”在起作用。

美国政府通过各种关税和政策,给本土汽车品牌造了一个厚厚的保护壳,很多国外品牌的高质量产品很难顺利进入美国市场。

这样一来,就算本土品牌的产品竞争力不强,也能在自己的地盘上活得很好。

我在美国租了辆新款通用SUV,从纽约开到德州,才明白制造业为何不行了-有驾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听过的一个关于苏联汽车的笑话,说他们的车“除了喇叭不响,其他地方都响”。

现在看看美国的一些工业产品,似乎也开始有了那么一点味道。

曾经的全球工业霸主,现在却要靠着这种方式来维持本土产业的生存,这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可能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

要说美国工业的衰退,还得从几十年前说起。

二战那会儿,美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据说当时一个国家的工业产值就占了全球的百分之四十五。

盟军在前线打仗,美国在后方源源不断地生产飞机、军舰,甚至小到一颗螺丝钉,都是“美国制造”。

那个年代的美国工人,一个人上班就能养活全家,住大房子,开大车,生活非常滋润。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浪潮,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其他国家的技术慢慢发展起来,生产成本又比美国低得多。

资本都是逐利的,哪里的钱好赚,就往哪里跑。

日本、韩国,包括后来的中国,都承接了大量从美国转移出来的产业。

美国的资本家们在海外赚得盆满钵满,但本土的工厂却一个接一个地倒闭了,工人大量失业,曾经繁华的五大湖工业区,慢慢变成了今天人们所说的“铁锈带”。

我在美国租了辆新款通用SUV,从纽约开到德州,才明白制造业为何不行了-有驾

这次旅行途中,我路过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叫北安普顿的小镇,去参观了一个小博物馆。

那里曾经是全球最大的水泥厂,阿特拉斯水泥厂的旧址。

听当地人说,这家工厂最辉煌的时候,连巴拿马运河项目的水泥都是他们供应的,能在厂里上班,是当地人一辈子的骄傲。

但是现在,工厂早就关了,镇上的年轻人也都出去谋生了,只剩下一些老人,守着旧厂房,回忆着当年的荣光。

我在美国租了辆新款通用SUV,从纽约开到德州,才明白制造业为何不行了-有驾

很多人把美国工业的衰落归咎于资本的贪婪,这当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可能还不是全部。

更深层次的问题,或许出在了人的身上。

现在的美国社会,好像越来越少有人愿意去干工厂里那种辛苦又枯燥的活了。

你让一个美国年轻人拿着不算高的工资,每天在流水线上干十个小时,他大概率会觉得你疯了。

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去送外卖,或者开网约车,因为那样更自由。

这种变化,在苏联解体后变得更加明显。

美国成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更加无所顾忌地流动。

他们不再需要依靠实体工业来支撑国家,而是玩起了更高阶的金融游戏。

美元成了世界货币,美国可以通过印钞、发债,轻松地从全世界获取财富。

搞金融来钱又快又容易,谁还愿意辛辛苦苦地去开工厂?

我在美国租了辆新款通用SUV,从纽约开到德州,才明白制造业为何不行了-有驾

但问题是,发展工业和维持金融霸权,这两条路在很多方面是相互矛盾的。

你要发展工业,就需要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需要想办法降低成本,甚至需要让本国货币贬值来促进出口。

但你要维持金融霸权,就必须保证美元的强势地位,让全世界都对美元有信心。

这两者之间,很难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很显然,美国选择了后者。

更关键的是,现在的美国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整个社会被各种身份政治议题撕裂,毒品问题泛滥,纪律和协作精神似乎正在被消磨。

工业生产需要的是什么?

是严格的纪律,是团队的协作,是一个稳定而有凝聚力的社会环境。

在一个天天为了各种问题争吵不休的社会里,你很难想象能生产出像波音飞机那样精密的工业产品。

就算生产出来了,你敢坐吗?

所以,这次美国之行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美国制造业的衰退,不是某一个政策或者某一个总统的问题,而是一个长期的、结构性的、甚至是文化性的问题叠加在一起的结果。

那个曾经依靠强大工业实力崛起的美国,似乎正在被一个金融化的、内部撕裂的美国所取代。

这个过程已经持续了几十年,想要掉头,恐怕已经非常困难了。

很多人还在幻想着“重振美国制造”,但在我看来,这可能真的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了。

声明:图片内容等信息来源网络,有任何问题联系小编。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