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梗概:
2023年8月19日,小鹏汽车与中信银行在广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信银行广州分行授予小鹏汽车100亿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这一合作旨在提升小鹏的现金使用效率、优化结算成本,并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小鹏汽车作为造车新势力,近年来在资本市场备受关注,多次通过融资、合作等方式获取资金支持。此次百亿授信被认为是金融机构对小鹏信用和未来潜力的认可。然而,尽管资金支持为小鹏提供了喘息之机,但新能源车行业竞争激烈,小鹏仍需在产品、销量和技术上取得突破,才能真正实现长期发展。此次授信既是对小鹏的信任,也是对其未来的一次重要考验。
---
文章:
小鹏汽车又拿到钱了,这次不是几十亿的小打小闹,而是整整100亿的授信额度。8月19日,小鹏和中信银行在广州签了个大单,中信银行广州分行直接给小鹏批了100亿的授信总量。官方说法是,这笔钱能帮小鹏提升现金使用效率、优化结算成本,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听起来挺振奋人心,毕竟百亿额度不是谁都能拿的。但问题来了:这100亿,到底是救命钱,还是续命钱?
小鹏作为造车新势力,从成立那天起就是资本市场的“话题王”。上市融资、恒大合作、阿里投资、海外募资……一路走来,融资次数比销量新闻还多。这次又从中信银行拿下百亿授信,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小鹏是不是又缺钱了?先别急着下结论。汽车行业本来就是典型的重资产产业,尤其是新能源车,研发电池、智能驾驶系统、生产线、渠道网络,每一个环节都在烧钱。特斯拉当年差点破产,就是靠马斯克的“死撑”熬到盈利。中国这边,蔚来、理想、小鹏这“三兄弟”全都经历过资金紧张的时刻。蔚来在2019年差点断粮,是合肥政府伸手救了它;理想靠一次次融资续命,才混到现在。小鹏如今再获授信,说是“续命”其实也不夸张。
但这次的100亿,有点不一样。授信不是直接送钱,而是贷款额度、信用背书。中信银行敢给小鹏这么大额度,说明他们认可小鹏的信用和未来。银行和资本家可不像散户,钱要放出去,风控得层层审核。换句话说,中信这是在用真金白银告诉市场:小鹏还值得押注。
问题是,押注的逻辑在哪?一方面,小鹏在智能驾驶上一直走得比较激进。比如他们的XNGP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宣传时直指特斯拉FSD。再加上小鹏P7、G9这些车型在年轻用户里还是有一定口碑,算是撑起了品牌的技术标签。另一方面,小鹏的销量这两年确实不算亮眼,被理想甩开、被比亚迪吊打,但至少没掉队到“边缘化”的程度。银行敢给授信,可能就是看中了它的技术路线还有未来潜力。
但我必须泼个冷水:100亿能救小鹏吗?未必。新能源行业的竞争残酷到什么地步?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净利润超百亿,特斯拉毛利率一路下滑,美团、华为、小米全都入场。小鹏在这样的夹击下,市场份额其实越来越吃紧。即便手里有钱,如果产品卖不动,光靠贷款撑,迟早也得还。别忘了,造车圈已经有过拜腾、威马这种“融资明星最后烂尾”的前车之鉴。
从另一个角度说,这100亿更像是一针“强心剂”。它让市场、股东、消费者看到,小鹏背后还有金融机构支持,不是孤军奋战。对外界来说,这意味着小鹏至少不会短时间倒下。但长期能不能活下来,还得看产品、销量和技术能不能真正打动市场。
有意思的是,新能源车的资本故事已经进入了新阶段。前几年,大家只看融资额,觉得“谁钱多,谁就能跑出来”。但现实告诉我们,钱只是门票,真正的胜负还是要靠技术和销量。理想敢说自己盈利,是因为L系列卖得好;比亚迪敢狂飙,是因为它靠混动和纯电双线并进,把用户锁死了。小鹏即便拿到100亿,如果接下来两三年产品还不爆发,钱花完了依然危险。
所以,这次授信我更倾向于看作是“续命”,而不是“逆袭”。银行愿意帮它续口气,但要翻盘,还得看小鹏能不能打出爆款。有人问,那是不是说明新能源车行业又回到了“烧钱换未来”的老套路?我觉得不完全一样。以前是资本砸钱造车,现在是资本挑着有希望的企业继续下注。小鹏这次能拿到百亿,说明它至少还在“有潜力”的名单里。而那些没技术、没销量的品牌,早就死在融资荒里了。
说句扎心的,小鹏这100亿,既是机会,也是最后的赌注。赌赢了,可能迎来转机,赌输了,就成了下一个“拜腾”。
最后抛个问题:你们觉得小鹏能靠这100亿杀出重围吗?还是说,这只是资本最后的体面,晚点收尸而已?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