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业绩亮眼
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的汽车业务简直有点“爆了”,成绩亮眼得让人惊讶。毛利率直接飙到了26.4%,已经跟行业里的大佬们并肩了,远远超过了大家的预期。
更厉害的是,小米汽车的交付量达到了8.13万辆,收入也一下子冲到了206亿,经营上的亏损也大幅减少,只剩下3亿了。小米集团的总裁卢伟冰还特别表态:“我们有信心在下半年实现单季盈利!”
高速增长与盈利曙光
“高速狂奔”:数字背后的速度感
小米汽车这波增长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他们最新的智能电动汽车和AI等创新业务部门,第二季度收入达到了213亿人民币,同比暴涨了233.9%。其中,汽车业务贡献了206亿,占了整个收入的96.7%,简直可以说是“全靠车撑着”。
在交付量上,小米第二季度一口气交付了81,302辆新车,跟去年同期比直接翻倍还多,暴涨了197.7%。这么一来,小米已经稳稳坐进了中国新势力车企的前三名,市场份额也提升到了5.1%。
价格方面也是水涨船高。小米智能电动车的平均售价从去年同期的每辆22.86万元,涨到了25.37万元,涨幅达到了10.9%。主要是因为高端车型SU7 Ultra卖得越来越好了,成了推动价格上涨的重要动力。
“扭亏为盈”:从亏到赚的惊人转变
现在,小米汽车正处在从亏钱到赚钱的关键转折点上。第一季度的经营亏损是5亿元,到了第二季度就降到了3亿元,整整减少了40%,进步明显。
按照现在的势头,卢伟冰说,小米汽车有望在下半年实现单季度盈利,虽然具体是三季度还是四季度还不确定。但这句话已经让市场信心大增。
从单车来看,小米汽车已经离盈利不远了。一辆车能卖25.37万元,毛利大概有6.7万元,毛利率26.4%。不过,分摊下来的费用大约是7.3万元,所以每辆车还亏大概6000元。也就是说,离真正盈利,只差一点点了。
小米汽车盈利秘诀
小米汽车为啥能赚这么多钱?其实是有“秘诀”的。卢伟冰就说了,第一,小米汽车的平均价格已经卖到25万了,这本身就比很多品牌贵;第二,他们搞了一个叫“Modena平台”的东西,把车都做成模块化的,这样生产起来更高效、成本更低;第三,小米的工厂效率也高,生产速度快、成本控制得好。
像YU7和SU7这两款车,都是基于同一个平台开发的,这样一来,供应链就能集中管理,零部件也能统一采购,大大降低了研发和制造的成本。
另外,小米还靠“规模效应”来省钱。卖得越多,采购零部件的价格就越低,特别是电池、芯片这些关键部件,随着销量增长,成本降得特别快。
产品方面,小米也是下足了功夫。今年6月,他们推出了首款SUV——YU7系列,价格从25.35万到32.99万不等,一上市就火了,18个小时内订单就突破了24万台,说明大家对小米汽车是真的认可。
技术上,小米也没闲着。比如SU7系列在7月底就推送了1000万Clips版本的自动驾驶系统,技术挺硬核的。而且在今年4月,SU7 Ultra原型车还在纽博格林北环赛道跑出了6分22秒091的成绩,全球排名第三,这成绩够牛的。
小米汽车全球布局
未来展望:从中国走向全球的野心
小米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国际化路线。卢伟冰透露说:“小米汽车计划在2027年正式进入欧洲市场。”这一步,对小米来说意义重大,是它迈向全球的重要标志。
有人可能会问,小米的品牌力能不能撑得住海外扩张?卢伟冰倒是挺有底气:“小米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已经很高了,尤其是在欧洲,品牌认知度超过95%,像西班牙这样的国家,可能已经有98%到99%的人知道小米。”
除了品牌,小米在产能布局上也在加速推进。截止到6月30日,小米已经在大陆92个城市开了335家汽车销售门店,一个季度就新增了100家,这为后续的交付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一下:
看小米汽车从零开始,发展得这么快,让人不禁想起当年小米做手机时创造的奇迹。26.4%的毛利率,在汽车行业里算是相当亮眼了,甚至让一些传统豪华品牌都感到压力。
随着规模效应越来越明显,成本控制也越来越好,小米汽车已经站在了盈利的门口。不过,从单季盈利到长期盈利,再到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小米还得证明自己真的能走得更远。
小米是不是找到了科技公司和汽车制造结合的最佳方式?它的崛起会不会重新定义整个汽车行业的游戏规则?这些都还值得我们继续关注和期待。
小米汽车高毛利能维持吗
话题互动:你觉得小米汽车的高毛利能一直保持下去吗?
**支持方**:我觉得小米的生态链和平台化战略已经打下了不错的基础,形成了自己的护城河。随着生产规模越来越大,成本应该会进一步降低,所以高毛利还是有希望维持的。
**反对方**:但现在的市场竞争太激烈了,像特斯拉、比亚迪这些大厂一直在降价,价格战打得厉害。小米如果跟不上节奏,高毛利可能撑不了多久。
**中立观点**:我觉得关键还是看小米能不能持续推出有吸引力的产品,同时在海外市场上也能复制国内的成功经验。如果这两点能做到,高毛利就有可能保持;如果不行,那就难说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