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售价20万元的新能源车,原本免缴购置税能省下近1.8万元,但从2026年起,这笔优惠将不再“普适”。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税务总局三部门联合发布新规,自2026年1月1日起,享受购置税减免的新能源车必须跨过更高的技术门槛——能耗更低、续航更实、技术更优。这意味着,部分在售车型或将失去免税资格,行业洗牌悄然加速。
政策的核心变化在于引入了两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纯电动车型的百公里电耗须不高于新国标GB 36980.1—2025的限值;插电混动与增程式车型不仅纯电续航需达到100公里(等效全电里程),其燃油与电能消耗也需分别低于现行限值的70%至75%、140%至145%。这不再是“有电就行”的宽松时代,而是“节能高效”才能通关的新阶段。
这一调整并非突袭,而是产业进化的必然回应。过去几年,新能源车以规模扩张为主导,部分产品靠大电池堆出高续航,却忽视真实能耗与使用效率。如今政策转向,意在倒逼企业从“政策驱动”走向“技术驱动”。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新标准将推动电池管理、热效率、混动系统等核心技术升级。那些依赖老旧平台、能耗偏高的车型,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对消费者而言,新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购车前需更仔细甄别:一款标称续航500公里的电动车,若百公里电耗高达18kWh,很可能已超出新国标限值;一辆宣称“可油可电”的混动车,若未明确标注等效全电里程是否达标,也可能无法享受免税。但机遇在于,未来能免税的车型,意味着更高的能效水平和更扎实的技术底子,长期使用成本更低,驾乘体验更优。
精明的消费者已有应对之策。最可靠的判断依据是工信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其中公布的电耗、整备质量、续航等数据可直接用于比对新标。车企官网的技术参数表、车辆铭牌信息也值得细读。部分平台已上线“2026免税适配查询”工具,输入车型即可初步判断合规性。更重要的是,2025年12月12日是车企申报截止日,此后发布的《减免税目录》将成为最权威的“白名单”。
政策之手正从“扶上马”转向“送一程”。它不再无差别补贴,而是以技术为尺,筛选出真正具备竞争力的产品。对车企,这是转型升级的倒计时;对消费者,这是识别真价值的指南针。当补贴退坡,市场回归技术本质,新能源车的成色才真正经得起检验。
能省下的不只是购置税,更是对技术底线的坚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