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厂的招牌被悄然换下,“三菱”二字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国擎动力”。这家曾为中国三分之一国产车提供“心脏”的日企,以1元象征性价格转让工厂后,退出中国
就在七年前,三菱在华年销量还高达14.4万辆,欧蓝德一款车就能卖出10万台。如今,它的离场成了中国车市“巨头噩梦”的最新注脚。
“躺赚”时代终结,从教父到边缘人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车企还在蹒跚学步,三菱靠发动机技术合作撬开了市场大门。 1997年,沈阳航天三菱成立,成为国内首家发动机合资公司,其4G6系列发动机被长城、比亚迪、奇瑞等品牌争相采购。
巅峰时,三菱发动机占据国产车30%份额,相当于每十辆国产车中就有三辆流着它的“血液”。
技术红利没能持续。随着国产车企自主研发能力爆发,奇瑞、吉利等品牌纷纷研发出热效率更高的发动机,三菱的技术光环迅速褪色。
2024年,沈阳航天三菱订单量暴跌40%,最终资不抵债,净亏损6252万元。 曾依赖三菱的比亚迪,如今已反超大众成为国内销冠,而三菱却连一座工厂都难以为继。
电动化浪潮,慢一步,满盘输
三菱的溃败,本质是对中国电动化革命的误判。 当2024年中国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时,三菱才仓促推出首款纯电车阿图柯,却被市场嘲讽为“换标广汽埃安V”,缺乏核心技术和智能化亮点。
更致命的是产品迭代的“中国速度”。中国车企开发新车周期压缩至6-18个月,而三菱在2019-2023年间竟未推出一款全新车型。
当大众、丰田纷纷向小鹏、比亚迪求援,引入智能平台和电池技术时,三菱仍固守燃油车旧梦,最终被甩出赛道。
谁还在为“品牌光环”买单?
三菱并非孤例。Jeep、讴歌、雷诺等品牌败走中国,共同点是“全球车型本地化不足”。
Jeep在华主打指南者、自由光,却忽视中国消费者对大空间、低油耗的需求;讴歌国产化TLX-L车型,内饰设计仍停留在十年前水准,连CarPlay都要加钱选装。
这些品牌误以为“海外口碑”能通吃中国市场,如今中国消费者早已不吃这套。 2025年,非中国品牌市场份额跌至31%,较2020年腰斩。 保时捷三季度销量暴跌21%,连豪车用户也转向比亚迪、小米等本土品牌。
为什么它们在中国混不下去?
同样一个Jeep,在美国是“越野图腾”,油耗高、更新慢照样有粉丝买单;但在中国,缺乏品牌情怀加持,产品力不足立刻被淘汰。
原因在于中国市场的“超开放竞争”,这里没有欧美市场的贸易壁垒或本土保护,但内卷程度全球第一。
比如日本市场,本土品牌市占率超95%,外资难以切入;美国则有三大本土车企垄断渠道。 中国完全放开竞争,导致车企必须直面278款新能源车的混战。
大众ID系列、丰田bZ4X因车机卡顿、智能化落后遭遇滑铁卢,反而逼得它们向小鹏、华为求援。在中国活不下去,不是市场封闭,是竞争太残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