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聊起买车,十有八九都绕不开一个话题:到底是买油车还是买电车?
很多人心里都有一本账,觉得电车不用烧油,光是加油钱一年就能省下一大笔,开个几年,车价都能省回来了。
这个想法听起来确实很美好,毕竟谁不想省钱呢?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账本,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最近,上海一位车主的亲身经历就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他开着自己的纯电车跑了十万公里,本以为能省下一笔可观的费用,结果仔仔细细一算总账,发现这不仅是一场空,甚至还可能倒贴钱,这其中的门道,值得我们每一个准备买车的人好好琢磨琢磨。
这件事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真实和全面的视角,去看待电车在实际使用中的成本问题。
我们不妨就顺着这位车主的经历,一步一步地把这笔账算清楚。
首先,就是购车这一关。
很多人觉得买电车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免购置税,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像这位车主买的这辆四十多万的岚图梦想家,一下子就省了四万多的税钱,这确实是实实在在的优惠。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我们往往只看到了省下的,却忽略了多付出的。
当时,同级别的混动版丰田赛那,落地价格要比他这辆纯电车便宜将近八万块。
也就是说,为了享受这四万块的免税,他实际上多掏了更多的购车款。
这种情况在当下的汽车市场里非常普遍,所谓的“油电同价”更多时候是一种宣传策略。
因为电车最核心、最昂贵的部件就是那块动力电池,这部分的成本是绕不开的,车企自然会把它转移到最终的售价上。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买电车,相当于把未来好几年的油钱,在买车的时候就一次性预付给厂家了。
厂家还会用一些看起来很炫酷,但实际使用频率并不高的配置,比如可以旋转的大屏幕、各种辅助驾驶功能,来让你觉得这多花的钱是值得的。
可冷静下来想想,这些功能和我们最初想“省钱”的目标,关系真的大吗?
买完车,就进入了日常使用环节,这也是大家认为电车优势最大的地方。
理论上,用电肯定比用油便宜,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关键在于,你的用电成本到底是多少?
这里就出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岔路。
第一条路,是拥有私人充电桩的“幸福之路”。
如果你家住的小区或者工作单位能够安装充电桩,那恭喜你,你确实能享受到电车带来的巨大红利。
利用夜间的谷时电价,一度电可能只要三五毛钱,算下来每公里的成本也就一毛多,这和油车每公里五六毛甚至更高的成本相比,简直就是“白菜价”。
开得越多,跑得越勤,省得就越多,这种情况下,电车的经济性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还有另一条路,就是像这位上海车主一样,没有条件安装私人充电桩的“坎坷之路”。
他只能依赖公共充电桩,这就完全是另一码事了。
公共快充桩的价格,包含了电费和服务费,平均下来一度电一块五算是正常水平。
我们再来算笔账:他的车百公里电耗大约是29度电,那么每公里的成本就是0.435元。
而同级别的混动车,百公里油耗大约6.85升,按95号汽油每升8.5元计算,每公里成本是0.582元。
这样一对比,电车确实还是省钱的,每公里能省一毛多。
可是跑完十万公里,总共也就在能源费用上省下了一万五千块钱左右。
这个数字,和他当初想象的“用油钱的零头开车”相去甚远。
更重要的是,为了省下这点钱,他付出了巨大的时间成本和精力。
为了找到空闲且价格合适的充电桩,手机里装了几十个APP,经常需要半夜出门抢桩。
冬天续航打折,在寒风中排队充电时,为了省电连暖气都不敢开。
这种体验上的折磨,是用金钱难以衡量的。
所以说,有没有自己的充电桩,直接决定了你的电车体验是天堂还是地狱。
接下来是保养费用,这方面可以说是电车完胜。
由于没有了发动机、变速箱等复杂的机械结构,电车的保养项目非常简单,基本上就是检查一下三电系统、换换空调滤芯和刹车油之类。
十万公里下来,这位车主的保养总花费才三千六百多块钱。
而传统的燃油车,小保养换机油机滤,大保养还要换火花塞、变速箱油等等,一套流程下来,十万公里的保养费用轻松过万。
在保养环节,电车确实能实实在在地省下好几千块钱,而且过程省心,不用听维修顾问推销各种清洗套餐,这确实是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
然而,就在保养上找回一点心理平衡的时候,一个意外彻底击碎了“省钱梦”。
在一次高速行驶中,一块被前车卷起的碎石,不大不小,正好击穿了底盘的电池包。
送到4S店,维修方案是整体更换电池,报价高达二十四万四千元。
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一个普通家庭感到震惊。
虽然最后有保险公司承担了绝大部分费用,但车主自己也掏了五千块的免赔额,更关键的是,第二年的保费因为这次出险直接暴涨了六千元。
这一来一回,一万多块钱就没了,把他之前从能源和保养里省下的钱全都搭了进去,还亏了不少。
这就是目前电车面临的最大风险点——电池的维修成本极高。
有个专业名词叫“零整比”,通俗点说,就是把一辆车的所有零件拆开单卖,总价和整车售价的比值。
目前纯电车的动力电池零整比普遍很高,有的甚至超过50%,意味着换一块电池的钱,差不多能买半辆新车。
而且随着技术发展,为了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现在的电池都做成了高度集成化的模组,一旦某个部分损坏,很难进行局部维修,基本上只能整个换掉。
这就变成了一场赌博,你平时省下的是几百几千的小钱,但只要出一次关于电池的意外,就可能面临数万甚至数十万的巨大损失。
最后,我们把所有的账目汇总一下,就能得出一个非常清晰的结论。
以这位车主的经历为例:购车时多花了大约八万元,能源费用上省了一万五千元,保养上省了大约六千元,但因为一次意外事故和保费上涨,又多支出了一万一千元。
这么里外里一算,他开电车十万公里,不仅一分钱没省,反而比开同级别的混动车多花了好几万块。
这还没计算他为了充电所耗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选择电车还是油车,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油价VS电价”的数学题,而是一个需要结合自身用车环境、驾驶习惯、居住条件和风险承受能力的综合决策。
如果你每天通勤距离长,有固定的私人充电桩,或者生活在牌照非常昂贵的限牌城市,那么电车无疑是你的最佳选择。
但如果你住在北方寒冷地区,续航焦虑会非常严重;或者你家里只有一辆车,需要经常跑长途、应对各种未知路况;又或者你对车辆的保值率比较在意,计划三五年就换车,那么,或许一辆技术成熟的燃油车或者混动车,会是更稳妥、更省心的选择。
技术总是在进步的,未来电池成本会下降,充电会更方便,但对于眼下的我们来说,看清现实,算好自己的账,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