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70年崛起史:从长春解放卡车起步迈向世界第一

现在走在大街上,看到的全是国产的新能源车,不管是比亚迪、蔚来这类新兴势力,还是长安、吉利这些老牌子,外观和科技感跟国外车比起来一点也不逊色。

其实没人太多想到,七十多年前,中国还连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都搞不定呢。

直到1956年7月13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总装线上,第一辆解放牌卡车一启动,那一瞬间,中国造不了汽车的说法才算彻底结束了。

这辆车看着挺朴实无华,但背后其实是一场全国范围的工业攻坚战。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不到几年,工业基础几乎为零,搞个年产3万辆的现代化汽车厂,简直就像登天一样困难。

选址的时候得考虑到电力供应、钢材储备和运输便利这几项,建个工厂还得依靠苏联的帮忙,培养技术工人得从头起步,甚至连汽车的名字都得中央领导一块儿商量着定。

选厂址:从北京到长春,一场关乎工业布局的较真

想造汽车,首先得得有个工厂。到1950年,重工业部刚成立了汽车工业筹备组,迎来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工厂应该建在哪块地方合适呢?

起初,苏联的专家们各有打算,他们认为中国的第一座汽车厂应该选在北京周边,原因挺 straightforward——苏联的斯大林汽车厂就设在莫斯科,方便管理,也能更有效地带动全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可这建议刚一提出来,陈云就不同意了。那会儿,他还兼着重工业部部长的职务,没马上做决定,而是带着团队去实地看看情况。一调研下来,才发现,建汽车厂比想象得要复杂得多。

按那个时候的设计方案,这个汽车厂每年的生产3万辆4吨的货车,光是电力供应就得2.4万千瓦,钢材的用量也得超过20万吨。

北京周边根本无法满足这么大的需求,铁路运输的能力也跟不上。

中国汽车70年崛起史:从长春解放卡车起步迈向世界第一-有驾

筹备组的人跑了好几个地方,最后把目标锁在了东北。那儿当时是中国工业基础最扎实的地方,有鞍钢能提供钢材,丰满水电站也能保证电力供应,铁路网络密布,尤其是长春周边,各方面条件都算得上刚刚好。

1951年1月,周恩来总理特别批示,批准把汽车厂选在了长春附近。

紧跟着中央财经委的通知,明确要求厂址定在四平到长春之间。筹备组在这片区域里多次比较,最终决定把厂址选在长春市孟家屯车站铁路以北的那块地。

这块地不仅靠铁路,运输原料方便,出货也快捷,地下水位还挺低,挺适合盖大厂房的。

1951年3月19日,政务院正式批准一汽在长春建厂,这个寄托着民族工业梦想的项目,总算找到落脚的地点了。

回头仔细想想,这步棋真是太重要了,要是当初跟随潮流,把厂子建在北京,可能就没有后来的长春“汽车城”这个称号,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速度也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

中国汽车70年崛起史:从长春解放卡车起步迈向世界第一-有驾

东北那边的工业基础很扎实,加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为一汽的迅速建立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建工厂:3年工期、1万多条建议,中苏合力啃下硬骨头

厂址选好了,接下来就看怎么建了。1951年,中苏签了合同,一汽的设计和设备供应全部得靠苏联的帮忙。

斯大林汽车厂专门成立了个“援建中国一汽办公室”,还给这个项目起了个秘密代号,叫“A3-1”。

照中方当初的打算,这个工厂得从1953年开工,到1957年正式投产,打算花上四年时间一点点搞好。

苏联那边传来消息,说斯大林同志对这个项目挺关心的,盼着能在三年内搞定,还拿出了一份详细的进度安排。

这个建议提交到中央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

大家都清楚,提前一年完工难度相当大,但这个意义可不一样,不仅能让中国早点拥有自己的汽车工业,还能鼓舞全国人民的建设积极性。

中国汽车70年崛起史:从长春解放卡车起步迈向世界第一-有驾

最终定了,动用全国的力量,用三年的时间把一汽建起来。1953年6月,毛泽东亲自发出指示,要求全国各相关部门都要把一汽的建设放在优先位置,东北局负责监督工作,一机部每个月都要向中央报告进展情况。

就在同年7月15日,一汽的奠基仪式在长春隆重举行,毛泽东亲自题写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石碑也正式竖起来了。

从那会儿起,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都纷纷跑到长春,不管是技术工人、工程师、还是大学生,甚至还有来自农村的装卸工。

整个工程一共安排了106个项目,光工厂区就有55个工区,包括要建的热电站、底盘车间、锻工车间,还要安装7552台设备,还得铺设超过8万米的管道。

这规模挺大的工程,难题也在所难免。当时中国还没有多少懂得现代化汽车厂怎么建的人,许多工人甚至连基本的安全规程都不懂。

从1954年1月到10月,厂里一共发生了152次工伤事故。到1955年上半年,一个由320人组成的装卸大队,就出了104起人身伤亡事件,118人受轻伤,3人伤重,几乎三分之一的员工都受了伤,设备也遭到了不少磕碰损坏。

中国汽车70年崛起史:从长春解放卡车起步迈向世界第一-有驾

还算幸亏有苏联专家帮忙,在三年里,苏联专家举办了超过1800场培训班和讲座,培养了240多名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还提出了19903条建议,不管是设备维护还是生产流程,都帮着逐一梳理得清清楚楚。

厂里也在忙着补短板,开了51个培训班,有汽车专业的、管理方面的、统计相关的,甚至还和教育部合作搞了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后来变成了吉林工业大学)。

工人在白天辛苦干活,到了晚上就去上课,从认图纸到实际操作机器,逐步一点点学起来。

到了1956年,工程差不多快搞完了,7月13日那天,总装车间里挤满了人,大家都盯着那辆快要成型的解放卡车。

当发动机开始轰鸣,车辆慢悠悠地驶离生产线,那一阵掌声和欢呼声几乎把天给掀了起来。

大家都在高喊“我们成功了”,这话里头暗藏着三年的努力付出,还蕴含着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希望。

定名解放、亮相北京:一辆卡车,开启中国汽车工业新纪元

第一辆卡车终于搞出来了,不过还没有正式的名字。这个事情上报到中央以后,政治局专门开会讨论了一番。

朱德提议:“咱们的部队叫解放军,造的汽车也叫‘解放’怎么样?”一听这话,毛泽东和其他领导都纷纷点头表示赞成。

最终,决定用毛泽东为《解放日报》题写的“解放”两个字,让苏联的专家放大后刻在车头模具上,从此,中国第一款国产汽车就叫做解放CA10型卡车啦。

7月14日,12辆解放卡车装饰一新,洗漆披红,绕着一汽厂区转了一圈,然后驶向长春市区。

那天,长春的街头巷尾挤满了人,老百姓都聚在路边,想看看咱们自己造的汽车到底长啥模样。

有人伸手去摸车身,有人紧跟着车子跑,还有一些老人激动得掉眼泪,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咱也能拥有自己的汽车了”。

8月21号,头一批10辆解放卡车就送到北京,直奔天安门广场去了。

北京市民围着车子转个不停,媒体记者的快门声此起彼伏。这事儿一传开,整座中国都知道了,咱们自己能造汽车了!

9月22日,解放卡车正式作为国家重点物资开始出售,来自全国的工厂、农场和物流公司都纷纷下单抢购。

中国汽车70年崛起史:从长春解放卡车起步迈向世界第一-有驾

10月15日,一汽举行了开工庆典,还把编号为000002的解放卡车赠送给了苏联人民,表达感谢他们的帮助。

到1956年12月底,一汽总共搞出去了1654辆解放卡车,比当初的目标还多了不少。

可是,那会儿的质量还不太稳当,第三季度生产的车里,大修的比例居然高达30%,发动机车间的活塞环次品率更是达到了46%,底盘车间的轴承废品率也是累人地高,达到了71%。刚开始几个月开工,停机时间超过3小时的故障就发生了563次。

不过大家都没气馁,工人们一边干活一边琢磨改良,今天搞定一个零件的问题,明天又改善一道工序,慢慢地,把废品率给压了下来。

从1953年开始奠基,到1956年正式推出车辆,短短三年间,一汽就从一片荒地变成了占地150公顷、建筑面积高达38万平方米的汽车城。

这辆解放卡车,看起来就是一辆普通的货运车,可它背后却代表了中国工业从零开始的重大突破。

我们首次掌握了现代汽车制造的核心技术,首次建立了完整的汽车生产体系,第一次让“中国制造”在重工业领域站稳了脚跟。

从前中国汽车工业嘛,起步就只能搞卡车,而如今发展到能生产新能源车、高档豪华车。到了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已经超过了日本,变成了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啦。

不管发展到哪个阶段,都别忘了1956年长春那辆解放卡车刚下生产线那会儿的情景。

那一声发动机的轰鸣,不仅终结了“中国不能造汽车”的历史,还拉开了中国工业追赶、超越的序幕。

中国汽车70年崛起史:从长春解放卡车起步迈向世界第一-有驾

今天咱们聊起这段往事,不只是怀旧,而是为了搞明白现在的模样。

中国汽车工业的今天,绝不是偶然得来的,得靠70多年前那些建设者用汗水和毅力打下的基础,是一代又一代人不认输、勇于创新的努力换来的成果。

以后遇到再多难题,只要一想到当年打造第一辆解放卡车时那股冲劲,就知道没有什么难关是过不了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