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件大事,可能不少人都听说了,那就是日本的三菱汽车,基本上算是彻底告别在中国生产汽车了。
这个消息听起来,让人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毕竟,三菱这个牌子,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尤其是上了点年纪的,那可是一段抹不去的记忆。
从当年被大家叫做“国产车教父”,到如今灰溜溜地停产、裁员,最后连合资公司的股份都一块钱卖掉了,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事儿不是简单的运气不好,背后是一连串的选择和结果,值得咱们好好说道说道。
说起三菱和中国的缘分,那可早了。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咱们国家自己的汽车工业还很弱的时候,三菱的卡车就已经跑在了中国的工地上。
到了八十年代,那款方头方脑的帕杰罗越野车,更是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硬派越野的代名词,结实、耐用,是它留给中国人的第一印象。
按理说,有这么好的群众基础,三菱应该早早地就像丰田、本田一样,在中国找个合作伙伴,踏踏实实地建厂造车。
可偏偏,三菱走出了一步让人当时看不懂,现在回想起来却觉得是埋下祸根的棋。
三菱没急着在中国造整车,而是选择了另一条路:卖技术,尤其是卖发动机。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它先后在沈阳和哈尔滨成立了两家发动机公司,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航天三菱和东安三菱。
这一下可不得了,当时中国的自主品牌正处在起步阶段,最缺的就是稳定可靠的动力系统。
三菱的发动机技术成熟,价格又不贵,一下子就成了香饽饽。
可以说,那些年里,咱们国家一半以上的自主品牌汽车,心脏里跳动的都是三菱的“芯”。
比如,比亚迪早期能迅速占领市场的F3轿车,用的就是东安三菱的发动机;后来火遍大江南北的国民神车哈弗H6,核心动力也来自航天三菱。
甚至连后来的新势力品牌理想汽车,第一款车理想ONE上的增程器,也是东安三菱提供的。
靠着卖发动机,三菱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啥心都不用操,光收技术转让费就够了,所以大家都开玩笑说它是“国产车教父”,这话一点不夸张。
但是,这种舒舒服服“躺着赚钱”的日子,其实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一方面,三菱把技术卖给中国车企,等于是亲手把徒弟都教会了。
当我们的自主品牌通过使用三菱发动机完成了最初的资本和技术积累后,就开始琢磨着自己搞研发了。
比亚迪搞出了刀片电池和DM-i混动,长城有了自己的发动机和平台,吉利、奇瑞也都在技术上突飞猛进。
徒弟们一个个都出师了,谁还愿意一直给师傅交学费呢?
三菱的发动机订单自然就越来越少了。
另一方面,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三菱之所以这么热衷于在中国卖技术“回血”,是因为它在日本的本家早就出了大问题。
这家百年老店,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有一个坏毛病,就是出了问题不承认,喜欢捂盖子。
结果到了2000年,盖子捂不住了,被爆出几十年来隐瞒了大量车辆缺陷,从刹车到悬挂,问题五花八门。
公司高层出来鞠躬道歉,但似乎没吸取教训。
没过几年,2004年又是一次,2016年又被曝出在油耗数据上造假,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多年。
一次又一次的丑闻,不仅让三菱的品牌形象一落千丈,在日本市场销量大跌,公司也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急需现金流。
这时候,在中国卖技术就成了它最快、最省事的救命稻草。
眼看着技术红利快吃完了,三菱才终于想起来要在中国正经造车了。
2012年,它和广汽集团合资成立了广汽三菱,这比它的日本老乡们晚了整整十年。
不过,靠着之前积累下的口碑和一款明星产品——欧蓝德,广汽三菱的开局还算不错。
特别是欧蓝德,凭借“20万以内、四驱、七座”这个非常精准的定位,一度卖得非常好,在2018年达到了年销14万辆的顶峰。
可就在这个时候,三菱骨子里的那种傲慢和懒惰又犯了。
从2013年到2021年,将近九年的时间里,当同级别的丰田RAV4、本田CR-V都换了好几代,技术越来越先进的时候,欧蓝德几乎没怎么变过,就是小修小补,换个灯,改改内饰。
消费者可不傻,市场竞争这么激烈,你不进步,就是在退步。
果不其然,从2019年开始,广汽三菱的销量就开始直线下滑。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中国汽车市场刮起的电动化风暴。
当比亚迪的新能源车卖到几十万辆一个月,当各种新势力品牌层出不穷的时候,三菱的反应慢了不止半拍。
它在2022年底才姗姗来迟地推出了新一代欧蓝德,可这依然是一款燃油车,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已经没什么吸引力了。
它也尝试过推出纯电动车阿图柯,但那款车说白了就是拿广汽埃安的一款车换了个三菱的标,配置没人家高,价格还贵不少,智能化和续航能力跟同价位的比亚迪宋比起来,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结果可想而知,一年下来就卖了几百台,基本上没人买账。
再往后,就是大家看到的兵败如山倒了。
2023年,广汽三菱的工厂基本处于停工状态,一个月也卖不出去几台车,公司严重亏损,已经到了资不抵债的地步。
最终,在2023年10月,三菱方面宣布退出,把手里50%的股份以1块钱的象征性价格转让给了广汽集团。
曾经辉煌的工厂,现在归了广汽埃安,用来生产新能源车。
三菱在中国长达五十多年的生产制造历史,就以这样一种近乎“白送”的方式画上了句号。
回顾三菱的整个过程,它从一个备受尊敬的“老师傅”,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真的不能怪市场无情。
归根结底,是它自己的战略出了问题:早期满足于卖技术赚快钱的短视,错过了在中国市场扎根的最好时机;中期又因为自身的丑闻和经营不善,无心也无力在中国市场投入;后期产品更新换代严重滞后,面对新能源浪潮又完全跟不上节奏。
每一步都走错了,每一步都充满了傲慢与懈怠。
它的失败,其实也给所有还留在中国市场的合资品牌敲响了警钟:今天的中国市场,早已不是几十年前那个靠一个外国品牌标志就能躺着赚钱的地方了,只有真正尊重市场、尊重消费者、积极求变的企业,才能在这里生存下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