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今年迎来35周年,用户过千万、营收已是千亿级别,大家关心的那个问题很现实:掏了钱,买的是什么?多方核实后能看到一个清晰答案——钱大多投在了海外扩张、碰撞与动力试验、传感器和试验场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
先说最醒目的海外动作。巴西那座工厂不是临时搭建,媒体报道总统出席揭幕,原先是奔驰留下的产能,改造后变成能服务拉美市场的全工艺基地,年产约5万辆,计划推进乙醇混动车型,本土化供应链在搭建中,有助于降成本、提服务速度。
安全投入最“亮眼”。保定的技术中心和碰撞试验室投入不小,公开资料显示技术中心投资规模大、设施齐全,八条扇形碰撞轨道、几乎覆盖常见碰撞工况的试验场,连牵引系统也从外购改为自研,成本和误差都有明显改善。有人把真实事故当作检验场:贵州那起悬崖事故里,车身严重受损但人员受伤较轻,车主表示紧急救援系统启动并联系了客服,这类个案提升了品牌安全口碑。
发动机和动力试验是另一个“烧钱”口袋。记者见到的账单里,试验用燃油一年约3000万元;试验区面积大、台架多、测试工时长,能做高含乙醇燃料的标定、长时间耐久和极端环境模拟(高海拔、严寒、高温等)。这些耐操的发动机,后来也被多家企业采用,说明投资在产业化上有回报。
智能驾驶和感知硬件也不是小打小闹。博睿感知的毫米波暗室、曼德光电的供应链能力,都在为雷达、车灯等模块把关,节省了外部测试成本、提高了效率。风洞能做250km/h甚至更高风速的环境模拟,还能造雨造雪、控制光照,这对新能源车续航与风噪调校至关重要。正在建的气动—声学风洞目标更高,建成后测试能力会再上一个台阶。
试验场和公共配套也在投。徐水综合试验场有多种路面、高速环道和高强度跑圈要求,黑河冰雪场负责极寒测试,试场对外开放也带来收入。保定的“汽车主题”商业项目、员工居住和学校等配套,则是把产业链与生活圈连成闭环,方便员工,也增强了区域吸引力。
当然,有声音指出软件类体验还有提升空间,比如个别车型的主动安全OTA更新速度不够快,长城回应称正在加速优化。未来几个看点包括:巴西本土化供应链能否稳定、气动—声学风洞何时投入使用、以及软件升级能否跟上硬件节奏。
总体来看,长城把钱花在了硬件设施、研发试验和产业链上,目的是把车做得更可靠、更能适应复杂环境,也为走向海外打基础。对消费者来说,买车的那笔钱既买到了产品,也在支持一家企业持续做研发和测试。你怎么看这事儿?评论区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