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围城葫芦岛:5万辆车,三个巨头,和一个失控的城市

朋友们,魔幻的故事,往往都有一个一本正经的开头。

比如,在山海关外那座风情万种的滨城葫芦岛,一纸即将到期的共享单车协议,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滴答作响,准备给这座城市的管理者和市民们,来一发大的。

故事的剧本写得明明白白:2025年10月23日,市住建局跟美团、哈啰、青桔这三位共享单车巨头的准入协议,就该寿终正寝了。与此同时,一场“机构改革”的大风吹过,市住建局的综合执法队原地解散,管理权这口热锅,被精准地甩给了连山区和龙港区的城管局。

按理说,权力交接,无缝衔接,天下太平。

共享单车围城葫芦岛:5万辆车,三个巨头,和一个失控的城市-有驾

但现实世界,从来不按剧本演。现实只会用它那长满老茧的大手,狠狠给你一个大逼兜,然后告诉你,什么叫“草台班子理论”永不过时。

区城管部门接到这口锅,当场就懵了。他们两手一摊,表情无辜:“大哥,签约的不是我们啊,市里也没给红头文件啊,这事儿我们怎么管?管不了,管不了,真管不了。”

你看,这套操作是不是特别熟悉?权力下放,责任悬空。球传出去了,没人接,直接砸观众脸上了。

于是,一个完美的监管真空就此诞生。

资本的嗅觉比狗都灵。一看这里成了法外之地,三家巨头心领神会,二话不说,直接开启了“无限火力”模式。原本规划得明明白白的7000辆单车,是用来方便市民的。结果一夜之间,街上冒出了将近5万辆,这哪是方便市民,这简直是准备围攻城市。

哈啰2.5万,美团1.5万,青桔1万。三家凑在一起,可以直接在葫芦岛街头打一场赤壁之战,还是带轮子的那种。

要理解这场大乱斗,我们得把时间线往前拨一拨,看看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共享单车是如何上演一部长达数年的恩仇录的。

最早的时候,2016年,有个叫金通科技的公司搞过公共自行车,后来凉了,不提也罢。真正的玩家入场,是在2018年,哈啰单车,在没有任何审批的情况下,如天兵天将一般,降临葫芦岛。

资本的逻辑就是这么简单粗暴:我先进来,把市场占了,把用户绑了,你管我,就是跟民意作对。

果然,市民们骑得正嗨,包月包年套餐都续上了,市城管中心看不下去了,觉得这玩意儿乱停乱放,影响市容,开始疯狂收车。结果捅了马蜂窝,市民们不干了,网上骂声一片,说政府不作为乱作为。最后,市政府只好叫停了收缴,哈啰赢了第一局。

这就是互联网打法的精髓:用海量用户倒逼管理,用既成事实绑架决策。

这事儿还没完。单车方便了一部分人,却动了另一部分人的蛋糕。出租车司机们一看,活儿都被这五颜六色的小车抢了,直接组团上访。政府一看,这不行,稳定压倒一切。于是,各种文件、规划、座谈会轮番上演。

《葫芦岛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办法》、《葫芦岛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与城市公共交通融合发展规划》……一套套文件搞出来,核心就一句话:单车数量得控制。2020年基数5000辆,每年加500。你看,规划得多好,多么科学,多么有远见。

然而,规划是规划,现实是现实。

2022年,青桔单车拿了营业执照,但准入手续死活办不下来。青桔的风格更野,直接强行投放,一边投,一边去北京、去省里信访,告你营商环境不好。一套“我弱我有理,你不让我干就是打压我”的组合拳,打得管理部门晕头转向。

共享单车围城葫芦岛:5万辆车,三个巨头,和一个失控的城市-有驾

2. 出租车群体一看,又来一个抢饭碗的,继续上访。

共享单车围城葫芦岛:5万辆车,三个巨头,和一个失控的城市-有驾

2023年7月,美团也坐不住了,同样是无任何准入手续,强行投放。出租车群体再次被激怒,又是一波大规模上访。

你看这局面:一边是单车企业疯狂上访,说你不让我进;一边是出租车司机疯狂上访,说你为什么让他进。政府夹在中间,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压力之下,怎么办?招标吧,都进来吧,谁也别闹了。

于是,2023年8月,哈啰、青桔、美团三家,在经历了一轮轮的极限拉扯和街头械斗后,终于拿到了合法的“准生证”,三家平分7000辆的额度。

你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天真。这只是新一轮混乱的开始。

拿了准入资格,不代表大家就会乖乖听话。7000辆的盘子,怎么够三家巨头塞牙缝的?市场份额就是命,今天我少投一辆,明天我的APP就可能被用户卸载。

所以,当2024年那场“甩锅式”机构改革一来,监管的紧箍咒一松,三位“骑士”立刻心有灵犀地开始了军备竞赛。你投一万,我就敢投一万五。你把人行道占了,我就把盲道和马路牙子也给你铺满。

于是,葫芦岛市民的朋友圈和短视频平台,就成了共享单车魔幻行为艺术的线上展厅。

单车占领盲道,正常。

单车堵死小区门口,常规操作。

单车在快车道中央摆出迷魂阵,基本功。

几百辆单车堆在路口,形成一座五彩斑斓的山,这是行为艺术。

市民的吐槽,从一开始的“影响市容”,变成了“影响我出门”,最后成了“影响我活命”。这些五颜六色的铁疙瘩,不仅是城市牛皮癣,更是移动的安全隐患。

而我们的区级城管部门呢?还在纠结“权责不清”。一位工作人员匿名表示:“我们不是不管,但没文件我们怎么管?现在只能打电话让企业自己来清理,他们不来,我们也没辙。”

这话说的,艺术。翻译一下就是:别骂了,别骂了,骂也没用,我们就是个传话的。

企业那边呢?更是一肚子苦水。管理办法要求每150辆车配1个运维,现在我投了2万辆车,按规定得配130多个运维大哥。大哥,我这是做生意,不是做慈善。超量投放本身就是为了利润,再让我按超出的量配足运维,那我不是亏到姥姥家了?

更骚的操作是,国家发改委还严禁政府要求企业出钱建停车点。城管想画个停车位,还得自己掏钱。钱从哪儿来?不知道。

所以你看,这是一个完美的死局。

市里:我把权放下去了,别来烦我。

区里:我没接住权,别来骂我。

企业:法无禁止即可为,我投车有理。

市民:路都走不了了,你们都是干什么吃的!

所有人都在自己的逻辑里打转,所有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和道理,最后汇集成的结果,就是整个城市的公共空间,被一场失控的商业游戏彻底玩坏。

现在,2025年10月23日的最终审判日越来越近。协议到期后,这场闹剧是会体面收场,还是会引爆更大的混乱?

解决路径,说起来也简单,无非三板斧:

第一,别扯皮了,赶紧明确谁是爹。市里和区里必须坐下来,把管理责任这颗球,稳稳当当地交接好。不能再搞“我以为我传了,你以为你接了”的默契游戏。新一轮的准入招标,必须立刻马上启动,不能等烂摊子彻底炸了再来收拾。

第二,上科技,上狠活儿。都什么年代了,还靠人打电话?市里牵头搞个大数据监管平台,把所有车都给我接进来。给停车点装上电子围栏,不按规定地方还车,直接扣费扣到你肉疼。技术上早就不是问题了,问题是想不想干,敢不敢干。

第三,政企协作,说白了就是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你企业好好干,我给你开绿灯;你企业瞎搞,我就引入第三方公司,你的车我帮你“收”,收一次罚一次,罚到你觉得还是配运维更划算为止。让市场的手和权力的手,一起发力,才能把这些脱缰的野马套上笼头。

说到底,共享单车这玩意儿,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公共资源分配的残酷博弈。它考验的不是某个部门的执行力,而是整座城市的管理智慧和决心。

葫芦岛的故事,是中国无数个三四线城市在面对互联网新物种时,手足无措的缩影。大家总以为请神容易送神难,但更难的是,把神请进来之后,发现他不是来普度众生的,而是来抢香火的。

共享单车围城葫芦岛:5万辆车,三个巨头,和一个失控的城市-有驾

10月23日之后,葫芦岛街头的每一天,都是一场公开课,教案的名字就叫:当混沌成为常态,秩序如何重生。

至于答案,风会知道,那些被堵在路上的市民,更想知道。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