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家都在刷着新闻,说仰望 U9 Xtreme 创了 496.22km/h 的极速纪录时,你有没有突然多想一句,这速度到底代表了什么?是技术极限被推倒,是中国厂商面子倍儿有,还是一场精致的市场秀?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事儿能吹上一辈子,毕竟电动量产车,能把表爆到近五百公里每小时,这可不是吹的。但如果你稍微翻翻历史,就会发现,纪录本身,其实有点“藏猫腻”。
比如当大家都在问,这是不是全球最快的汽车了?其实不是。你看看 1997 年的 Thrust SSC,人家用喷气发动机,陆地上一脚油门 1227.985 公里每小时就甩出来了,而且直接突破了音障。在人类的速度界里,这玩意压根不是靠轮子跑的,算是和飞机抢饭碗。如果要比绝对速度,仰望 U9 一下就被秒成渣,差了快三倍。只不过 Thrust SSC 这样的怪兽,谁也不会开到马路上去接孩子、买菜,更别提每年量产几十台。
再说电车,只要你不算那些跑火车道的实验品,一般人能实际买到、能合法上路的,仰望 U9 Xtreme 现在可以说是头牌没错。那实验用的 Buckeye Bullet 3,也冲到了 549.211 km/h,但那车本身就是为了破纪录一门心思在拼,并不是你掏钱就能上牌开走的。话说回来,就这些数据,司马昭之心,谁都看得出来,大家都在玩概念边界,“量产”、“合法上路”、“电驱”,再配点直线跑道的滤镜,纪录就能成立,但你要真较真极速,根本不是一个技术门槛。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厂家在宣传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强调是“量产”、“合法”、“电动”这些词?其实业内大家都清楚,这些词就是帮你把“蛋糕”切成小块,谁都能分得一口。Thrust SSC 动力牛,但是不是量产,也不是靠轮子走路的车;Buckeye Bullet 跑得更快,但是开不上路,而且也是氪金实验室玩意儿。仰望 U9 Xtreme 这次的突破,其实本质是中国厂商玩懂了国际规则,在别人立的框里夺了头筹。你说他“量产电车之王”,没人能反驳;你要说他“汽车之王”,可就说不通了。
讲到这你可能问了,这样突破的意义到底啥?一部分是技术范畴的——四个电机,差不多 3000 马力,“0.1 毫米硅钢”已经很牛逼,什么三十倍放电速率,都是电池技术的巅峰。再一部分,就是造势——你总不能说,“我们也是个小厂,只能跟别人比小圈打转”。比亚迪现在至少证明了,电驱动不是只能安安静静做家用车,技术上是能硬碰硬和传统的超级跑车玩速度。哪怕 Koenigsegg Jesko Absolut、Hennessey Venom F5 也敢吹 500+ km/h,但是没在公开场合被认证过,嘴巴上的“第一”,谁都可以说。
有人又要问了,这种车辆除了纪录本身,对大家到底有什么好处?你不可能去买一辆 30 台限量全球的超级电车,天天跑 500 公里每小时上下班,那不是送命吗?其实真正值得琢磨的是,这种顶级技术有没有向下渗透的可能。刀片电池、超高压平台之类,未来搞不好就会在家用车里体现哪怕十分之一的性能,别说五百公里啦,就算多出个三十公里续航,多省点电能,随手一脚下去比以前猛不少,这种进步才是真正的产业升级。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就是这种速度,靠的不是烧油而是电。十年前,谁会相信电车能进超级跑车圈?在老外的刻板印象里,中国电车就是比亚迪和五菱宏光,上不了台面。但这几年比亚迪通杀全球,弄成仰望 U9 这种变态产品,多少也有点“假装友好”的意味——意思是我们可以和你玩性能,我们可以拿创新和你单挑,但真到马路上,不到一千台,真没几个人能拥有。宣传部门其实也懂,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玩命飞奔,但大家都喜欢听中国标准可以堵别人嘴的故事。这是个怎么说呢,“讲中国故事”的绝佳窗口。
有必要强调一个问题,纪录就是纪录,它本身不是技术终点。美国海盐湖上实验车一边拼速度,一边拼谁更能烧钱;仰望 U9 这种能量产、能上路的极限电超跑,其实底层目标完全不是民众日常用车。你得承认,这行业总要有这么一帮人,不断地焊引擎、拆电池、做风洞,为的就是推一推想象力。可想象也得有人买账,所以他们要在参数上做文章,在宣传上造悬念——这回的大新闻就是最好的例子。
现在再往后展望,电车极速还能搞到六百、七百、八百公里每小时吗?纯理论上没毛病,技术参数有空间,工程师们会继续疯狂迭代。毕竟,仰望 U9 的电机已经快步入 F1 紧凑技术区,但要破纪录还得看“量产”+“上路”两大门槛。哪天花式流线型电车敢去海盐湖飙一圈,真的超越 Buckeye Bullet 3,甚至摸一摸 Thrust SSC,那才是电动时代的真正翻篇。不过真到那个时候,普通人还是只会关心我的车能不能用上那些黑科技,而且是不是随便加加电池就多开一天。那些速度其实就是“朋友圈晒图”,弄个加分项,但并不是每天都离不开。
最后再说说大家心理,其实很多人关注仰望 U9、关注电动超跑极速,最本能的想法还是“我要争一口气”。中国制造、比亚迪速度,都在拧成一句话——我们可以做到你做不到的事情。你去问厂商,排面跟技术哪个更重要,他八成说都重要,但心里还是更看重谁家能让全球媒体下注。30台车,一个没跑到海外也能出新闻,其实本身就是国际话题。以后量产、上路、能日常见面那些东西才是主旋律,但极限任务就是为下游铺路。
回头想,无论是厂商还是用户,从这种极限突破里得到的最大好处,就是吹牛的权限——你看咱家不止会让车多省点电,还能和你欧洲超跑、美国盐湖怪兽玩参数。以后真要推产业升级,不都靠着极限技术一点一点往下蔓延?那些看似无用的极速纪录,说不定哪天拐进实验室,冒出点细致的核心突破,变成下一个“新一代家用车”的标准。
最值得琢磨的问题倒不是仰望 U9 Xtreme 他到底全世界第几,而是我们到底要这些纪录来干啥?纪录本身,就是一场符号游戏,但技术突破始终有价值——你得靠这些狠人不断弄出骚操作,把行业标杆推高一点,其余普通用户才能坐享其成。你关心我的钱包,我关心你的速度,大家各取所需。这才是仰望 U9 Xtreme 的意义所在,你觉得呢?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