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沃尔夫斯堡的大众总部会议室里,空气突然安静得能听见钢笔滚落的声音。
几位西装笔挺的高管盯着投影屏幕上的数据曲线,那条代表中国市场份额的蓝线像坐了滑梯一样往下溜。
研发总监汉斯挠了挠日渐稀疏的金发,转头问中国区负责人:"我们引以为傲的MQB平台,怎么在中国就玩不转了?"
时间拨回2023年7月26日,大众宣布向小鹏汽车注资7亿美元时,德国《商报》的标题写着《大众的红色警报》。谁都没想到,这个曾经靠桑塔纳教会中国人造车的汽车巨头,如今要反过来向中国新势力取经。8月15日双方签署的扩大合作协议里,白纸黑字写着小鹏的电子电气架构将装进大众的燃油车,这就像给老爷车装上智能手机的芯片,德国《明镜周刊》调侃说这是"汽车工业的逆向技术殖民"。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的办公室里,茶杯里的龙井还冒着热气。他翻着最新统计数据:"十年前我们讨论的是如何引进德国生产线,现在德国人排队来买我们的电动平台。"墙上的图表显示,今年1-7月小鹏交付量同比增长270%,7月单月36717台的成绩创下历史新高。而在另一份调研报告里,大众ID.系列车主的抱怨集中在车机卡顿、语音识别迟钝,有车主在论坛吐槽:"开ID.4过收费站,语音唤醒要喊三遍,后面车喇叭都能催出交响乐。"
广州小鹏研发中心的工程师王磊还记得第一次去德国交流时的场景。大众的工程师围着他们的XNGP智能驾驶系统反复测试,有个慕尼黑来的技术专家私下问他:"这套系统真的只用五年就研发出来了?"当时王磊没好意思说,团队里好几个工程师都是看着《变形金刚》长大的90后。现在他们的CEA架构即将在2026年装进大众电动车,2027年还要覆盖所有在华燃油车,这个曾经给帕萨特画过图纸的工程师团队,正在给高尔夫设计"中国大脑"。
北京某大众4S店的销售顾问小林发现个有趣现象。以前客户最爱问"这车底盘是不是德国原装",现在变成"车机系统跟小鹏比怎么样"。上个月有对年轻夫妇来看ID.6,丈夫坚持要试小鹏G9,理由是"同样价钱能买激光雷达版"。店里最新的销售话术已经变成"即将搭载更智能的中国系统",就像十年前强调"采用德国工艺"一样自然。
汽车分析师张毅的电脑开着三个数据窗口:一边是比亚迪今年横扫市场的销量,一边是特斯拉连续降价的时间表,还有大众中国区CEO贝瑞德的最新发言视频。他注意到一个细节,贝瑞德提到"优化成本结构"时嘴角微微抽动,这位在狼堡总部以铁腕著称的高管,现在不得不把中国技术写进全球战略。"这就像肯德基突然宣布要用老乡鸡的配方,"张毅在行业沙龙上说,"不是西餐不好吃了,是消费者口味变得太快。"
上海安亭的试车场里,贴着大众logo的测试车正在跑耐久试验。走近看会发现,这些车的方向盘后坐着小鹏的工程师,中控屏上闪烁的程序代码全是中文注释。有个德国技术员尝试用语音控制空调,系统字正腔圆地回答:"已为您调到23度。"他转头对同事说:"比我们总部开发的系统反应快了两秒。"这句话要是让十年前那些坚持"德语才是汽车工程语言"的老派工程师听见,怕是要气得掀桌。
社交媒体上#大众用小鹏技术#的话题已经积累3.2亿阅读。有网友翻出2004年的老新闻:时任大众中国总裁说"至少领先中国车企二十年"。如今这条微博下的热门评论是:"德国老师,作业借我抄抄?"更绝的是某汽车博主做的对比视频,把大众ID.4和小鹏G6的车机启动速度做成赛跑动画,配文"龟兔赛跑新编"。
清华大学车辆学院的李教授正在修改研究生课程大纲,新增加了"中国智能电动车技术输出"专题。他书架上那本《德国汽车工程手册》已经落了灰,取而代之的是小鹏发布的电子架构白皮书。"我带的学生现在分成两派,"李教授扶了扶眼镜,"保守派还在研究如何追赶BBA,激进派已经在研究怎么给BBA输出标准了。"
夜幕降临,深圳小鹏总部灯火通明。市场部刚收到欧洲某国交通部的咨询邮件,询问CEA架构是否符合欧盟最新标准。法务总监打趣说这就像"学生给老师出考题",但全部门连夜准备材料的样子,分明是当年德国TÜV认证时如临大敌的架势。而在三千公里外的长春,一汽大众的车间里,老师傅们围着新到的电子架构设备啧啧称奇,有个老技工嘀咕:"这玩意装上去,以后修车是不是得先会编程?"
这场始于技术逆袭的商业合作,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业的权力版图。当德国《经济周刊》记者追问大众集团CEO"是否担心技术依赖"时,对方看着小鹏交付量曲线图说了句耐人寻味的话:"在电动车时代,固执比开放更危险。"或许用不了多久,欧洲街头的大众电动车里,就会传出字正腔圆的中文语音提示:"自动驾驶已激活,本次系统升级由中国小鹏提供技术支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