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财报季,又到了给大公司“开膛破肚”的时候。
这回躺在手术台上的是广汽。前三季度亏了43个亿。
嘿,这数字听着,是不是心里咯噔一下?43个亿,现金。你要是每天中个五百万的彩票,得连着中两年半。这么一笔钱,就这么“哗啦”一下,没了。
有意思的是,每次看到这种新闻,底下的评论区总是一片“震惊”。真的有那么值得震惊吗?要我说,这事儿就像看着一个天天胡吃海喝从不锻炼的胖子,某天体检报告出来了,三高爆表,大家伙儿围着他,一脸不可思议:“哎呀,你怎么就病了呢?”
拜托,这哪是生病,这是报应。
广汽给的理由,听着特别官方,特别标准,跟所有业绩不好的公司发言稿都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行业竞争激烈”、“需求结构升级”、“同期有特殊收益导致基数高”……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大环境不好,对手太猛,去年我运气好显得今年特别倒霉。”
听着是不是特有道理?但你仔细咂摸咂摸,这话术的精髓在于,把所有问题都推给了外部,好像自己就是那朵无辜的白莲花。
可咱们这些在市场里泡了这么多年的老油条,心里跟明镜似的。大环境不好,怎么就有人逆着风往上飞,比如比亚迪,卖车卖到船都不够用?对手太猛,那你自己怎么就成软柿子了?
说白了,广汽这病,病根儿不在外头,在自个儿家里,而且是陈年旧疾了。
这病叫什么?叫“好日子依赖症”。
想当年,合资车企的黄金时代,那叫一个舒坦。广汽本田、广汽丰田,这两棵摇钱树,简直就是印钞机。车子从生产线下来,贴个标,都不愁卖。那时候的广汽,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就像个坐拥几条街门面房的包租公,每天拎着钥匙串溜达一圈,租金就哗哗地进口袋。需要自己下场去摆摊吆喝吗?犯不着。
这种“躺着赚钱”的日子过久了,人是会变懒的。不是身体上的懒,是精神上的。你会觉得世界就该是这个样子,你会失去对危险的嗅觉。
你猜怎么着?时代这玩意儿,最喜欢干的事,就是专治各种不服和各种舒坦。
新能源的浪潮说来就来,根本不跟你打招呼。就像你还在用算盘算账呢,人家直接甩给你一个人工智能。一夜之间,游戏规则全变了。过去你引以为傲的发动机技术、变速箱调校,这些老师傅的手艺活儿,在新势力那帮“野路子”眼里,成了老古董。人家跟你聊的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三电系统。
这一下,老牌合-资-车企直接被打蒙了。过去是消费者排队求着你买车,现在是你降价促销,人家还嫌你“不够智能”、“没有灵魂”。广汽的两大奶牛,本田销量大跌近三成,丰田也就勉强维持个脸面。这哪是销量下滑,这简直是釜底抽薪。
包租公的房子,突然没人租了。
这时候,按理说,亲儿子该顶上了吧?广汽传祺,还有被寄予厚望的广汽埃安。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了。传祺,一个典型的“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代表。当年GS4、GS8出来的时候,那势头,多猛啊。可后来呢?好像就那么点火花,燃了一下,就没后文了。在新能源时代,更是没找着自己的位置,声音越来越小。
最可惜的是埃安。
这哥们儿一度是全村的希望。销量榜上,它曾经是能跟比亚迪、特斯拉掰掰手腕的存在。那时候,多少人觉得广汽终于睡醒了,要自己干出一番事业了。
结果呢?埃安的路,走着走着就窄了。它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网约车专供”的形象。你不是说这不好,毕竟能走量,能活下去。但在一个所有品牌都拼了命往上冲,想撕掉廉价标签、打造高端形象的时代,你把自己跟“经济实惠”牢牢绑定,就等于主动放弃了未来。
当蔚来在搞换电站、建牛屋,理想在琢磨怎么把冰箱彩电大沙发塞进车里,小鹏在死磕智能驾驶的时候,埃安在干嘛?它好像还在琢磨,怎么能把成本再降一点,价格再便宜一点。
这就叫战略上的短视。你以为你守住的是基本盘,其实你失去的是想象力。当别的国企兄弟,比如东风的岚图,甚至长安的阿维塔、深蓝,都在想方设法讲新故事,往高端挤的时候,埃安这位曾经的优等生,却有点掉队了。
销量一滑坡,财务报表自然就难看。亏43亿只是个结果,前面这一连串的“因”,早就种下了。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一个很多国有大厂都面临的“巨轮困境”。
你想想,一艘航空母舰,想掉个头,跟一艘小渔船掉头,那能是一个概念吗?
国有大厂,家大业大,人员众多,部门林立。一个决策,从提出来,到层层审批,再到最终落地,黄花菜都凉了。这在过去稳定发展的燃油车时代,问题不大,稳字当头嘛。但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新能源战场,慢,就是原罪。
人家新势力,老板今天拍个板,明天技术团队就能熬夜干出来。因为不拼命,就得死。而在大厂里呢?“这事儿得开个会研究一下”、“那个方案需要走一下流程”、“我们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一套组合拳下来,市场机会早没了。
更要命的是心态。过去靠合资赚大钱,就像有个富爹。亲儿子虽然也养,但总归没那么上心,反正饿不死。现在富爹不行了,才发现亲儿子体格虚弱,扶不起来。这种心态的转变,比技术的转变难多了。
所以你看,广汽现在干了件什么事?回头去找华为了。
这事儿就特别有戏剧性。
几年前,上汽的陈虹总说出了那句著名的“灵魂论”:“我们不能接受华为的整体解决方案,那样它就成了灵魂,我们成了躯体。”这话,当时很多传统车厂,包括广汽,心里恐怕都是默默点赞的。谁愿意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谁愿意自己辛辛苦苦造个车,结果消费者只认你车上的华为标?
广汽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要坚持自己的“灵魂”。
可现在呢?形势比人强啊。当问界、智界卖得风生水起,当长安、奇瑞这些兄弟们抱上华为大腿后开始吃香喝辣,你再嘴硬,兜里的亏损可是实打实的。
于是,我们看到了广汽和华为合作的新品牌——“启境”。
这个名字起得挺有意思,“开启一个新的境界”。但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这更像是一种走投无路下的“求生”。跟第一次合作时那种“我选你,是因为你不错”的主动心态不同,这一次,更像是“没办法了,只能赌一把了”。
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自家内功练得半生不熟,眼看要被乱拳打死,只好去买一本速成的《九阳神功》秘籍,也不管自己体质合不合适,先练了再说。
能成吗?不知道。
华为的技术实力,毋庸置疑。但汽车这东西,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它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涉及到品牌、文化、渠道、服务……广汽和华为,两个同样强势的巨头,磨合起来的难度,可能比造一台车本身还大。而且,华为现在“朋友圈”越来越大,它能分给广汽多少精力,多少核心资源?这都得打个问号。
说到底,广汽的困境,是整个中国传统汽车工业转型阵痛的一个缩影。
它不是一家公司的问题,而是一代企业的共同命题:当过去的成功经验成为今天的绊脚石,当引以为傲的护城河一夜之间被填平,你有没有勇气,把自己彻底打碎,然后重塑一个全新的自己?
这不仅仅是换个帅、发几款新车、找个新伙伴就能解决的。它需要的是从上到下,从战略到文化,彻彻底底的刮骨疗毒。
43亿的亏损,看着吓人,但它或许也是一剂猛药。它至少让所有人都清醒了:包租公的好日子,彻底结束了。再不卷起裤腿下田干活,就真要被时代的地主给收走一切了。
至于广汽这艘巨轮,最终是会在这场风暴中调整航向,迎风破浪,还是会被后浪无情地拍在沙滩上,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留给它犹豫的时间,不多了。
这事儿你怎么看?是觉得广汽还有机会翻盘,还是觉得已经积重难返了?评论区聊聊呗,我也想听听你们的想法。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