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汽车摊上事了。一位刚提车不到一个月的YU7车主发现,自己的新车前挡风玻璃上竟然留着"测试车"字样的痕迹。更让人意外的是,原本谈好的补偿方案突然变卦,让这场纠纷再度升级。
事情要从8月16日说起,车主王先生(化名)喜提小米YU7,本以为是一次愉快的购车体验,没想到在9月5日夜间开车时,远光灯一照,前挡风玻璃上赫然显现"测试车"三个字。这让他心里咯噔一下:难道自己买到的是一辆测试车?
王先生立刻联系了小米售后,对方解释称,这是车辆出厂前做静态评审时贴的静电贴留下的痕迹,用湿毛巾就能擦掉,并不是真正的测试车。为了安抚车主,售后人员承诺给予10000积分(约合1000元)作为补偿,并帮忙清理痕迹。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顺利。9月8日,当王先生按照约定去售后处理时,对方却改口了——原先说好的积分补偿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份"车周边"礼品。王先生觉得这完全不是一回事,拒绝接受,最终选择暂不清理痕迹,直接离开。
更让王先生不满的是,售后还曾要求他签一份授权协议,内容让他觉得不对劲,所以没签。尽管后来售后同意在不签协议的情况下清理痕迹,但补偿方案的突然变更让他对小米的诚信产生了质疑。
事情曝光后,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和公关负责人王化曾在社交平台公开回应,向车主道歉,并表示已对静电贴工艺进行改良。但王先生发现,高管的表态和售后的实际操作似乎并不一致,这让他更加困惑。
从车主提供的聊天记录来看,售后人员确实在9月6日明确承诺过积分补偿,但到了9月8日,态度突然转变,只愿意提供车周边,对积分一事闭口不提。王先生尝试进一步沟通,但售后始终没有给出合理解释。
目前,王先生的前挡风玻璃上仍然留着"测试车"的痕迹,而小米官方尚未对此事做出进一步回应。这场纠纷不仅让车主感到失望,也让不少关注小米汽车的人开始质疑其售后服务的可靠性。
小米YU7产品力如何?
抛开这场纠纷,小米YU7作为小米汽车的首批量产车型之一,市场关注度一直很高。从公开数据来看,这款车定位中端纯电市场,主打智能化和性价比。
动力方面,采用单电机后驱布局,续航里程在500公里左右,快充模式下30分钟可充至80%,属于目前主流水平。智能化配置上,搭载小米自研车机系统,支持语音控制、OTA升级等功能,但实际体验如何,还需要更多车主反馈。
空间表现上,YU7属于紧凑型轿车,后排腿部余量适中,适合城市通勤,但长途乘坐可能会稍显局促。内饰用料以软质材料为主,做工尚可,但和同价位竞品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
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小米YU7的销量表现尚可,但这次"测试车"事件无疑给品牌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对于消费者来说,买车不仅是买产品,更是买服务。如果售后问题频发,再好的产品也可能被拖累。
目前,王先生仍在等待小米汽车的进一步回应,而这场风波最终会如何收场,还有待观察。对于其他潜在买家来说,或许可以再等等,看看小米是否会给出更明确的解决方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