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翻了下前几年的数据,2022年天籁全系卖了15万辆,2024年掉到12万,新势力B级车销量一年涨了80%,很多原本坚定的日系粉,现在嘴上喊着“只讲机械素质”,心里却在研究车载大屏能不能刷抖音。这种拧巴感,像是老朋友突然开始追潮流,谁都不愿意承认其实自己也想试试。
“你觉得这事靠谱不?”我在7月5日问了位在武汉日产工厂上班的朋友,他说其实工人们也就听说过鸿蒙座舱,“听说装起来比原来那套快,还不容易出bug。”他笑着补一句,“反正我们也不懂手机,能用就行。”这个答案乍听有点敷衍,细想却很真实,就像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根本不关心技术细节,只想用起来别卡顿、别死机。
新款天籁的前脸搞了个发光LOGO,灯带横着拉一条,乍一看还真有点新势力那味,朋友圈有人调侃,“这车要不叫‘中日混搭’算了。”但骨子里还是那套2.0T老发动机,底盘没变,座椅还是一屁股陷进去那种软。很多人觉得这很荒诞,明明是老一代技术,非要扮新潮,实际也就半瓶子晃荡。
有人问,既然智能化这么厉害,为什么不直接换个电机,干脆点?我也琢磨过,换个角度,东风日产其实是在赌,赌的是一批“不愿意割舍油车驾驶质感但又不想落后智能体验”的用户,赌的是“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那拨人。
7月中旬,汽车论坛里高赞评论写道:“16万买个合资B级车,还能用鸿蒙,香不香自己心里有数。”有人反驳,“电车大屏都能互联,这有啥新鲜?”但事实就是,真有一批人,既想要油车的安全感,又不想被朋友嘲笑用‘老年机’车机,天籁突然就填了这个空白。
2025年7月20号,我在上海静安寺地铁站旁的天籁展车里试了一下,语音助手确实比以前快,问了“导航去人民广场”,不到两秒反馈,问音乐,能直接调出网易云,屏幕切换也顺滑。展台工作人员有点紧张,一会儿说“系统还在升级”,一会儿又说“正式上市会更好”,问他具体什么时候提车,他说“八月初差不多”。
其实对日产来说,自己搞智能化未必比借力华为便宜,毕竟全套系统加软件授权,成本不低。可问题在于,2025年了,用户早就不信“合资=高档”,也不会再忍受反应慢的老车机,哪怕你车里有再多软沙发,智能座舱做不好,照样被嫌弃。这种转型,带着急躁、带着妥协,就是不愿掉队。
本田雅阁其实也在搞自己的混合动力,丰田凯美瑞刚换了新车机,但都还没敢直接上国产系统,日产这步棋走得有点冒险,像是破釜沉舟。谁也说不准是不是一步好棋,毕竟用户嘴巴和钱包,常常分裂。
有网友在B站弹幕问,“有了鸿蒙,天籁就不再是纯粹日系了?”有人回复,“不如说是时代变了,日系自己也扛不住压力。”这话不新鲜,却戳中了要害,技术流行追得再快,底层逻辑其实没变——车企活下去,消费者买得爽,别把自己玩死。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去年还在吹“合资燃油最后的堡垒”,今年就主动牵手本土科技,变化比想象快太多。天籁这次到底是投降还是自救?现场没人能下定论,留给市场和时间慢慢揭晓。
也许再过一两年,所有主流燃油车都上国产智能座舱,那时候,日系粉还有什么可破防的?或者说,破防这事,本来就是自找的——反正这局还没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