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了8月底,乐道L90上市才20天,交付6400台,累计破万,朋友圈晒订单截图的比晒娃的都多,仿佛谁多卖一台,年底就能多吃一顿火锅。L90单价比以往低,BaaS方案更是让人眼前一亮,3万多的降幅,老客户在群里直呼“韭菜自觉排队”,新客户却跺脚下单。有人说毛利低,只有10%出头,后来又听说供应链谈崩了几次,才把毛利拉到15%以上,谁真谁假,只有做账的知道。
新ES8更像个狠角色,三代产品,定价一下砍掉四分之一,BaaS一出,三十万出头,订单量比L90还猛,销售部小王跟我吐槽,“新ES8要是月销真能过万,我把工牌吃了”,话音刚落,德意志银行的报告飘出来,说产能慢,顶多三千台。工厂夜班加到凌晨,还是赶不上节奏,9月底才正式开始交付,Q4能不能拼到三万辆,谁也没底。
萤火虫——这个名字听起来软软糯糯,工人大多不信它能翻天。8月产能刚摸到5000,Q4要交付三万台,工人私下说“这车便宜没好货”,但市场偏偏认,等车时间一个月起步,毛利低,交付多了容易拖后腿,交付少了领导又拍桌子——这事儿,真是个两难题。
剩下那些车,什么老款ET5、ET7、EC6,还有被L90抢风头的L60,没人愿意多谈,销量数据摊开一看,Q1合起来才2.7万辆。有人说L60还能顶一阵,毕竟去年Q4交了快2万台,但新车上市了,订单分流得快,4S店里促销横幅拉得比横店还热闹,卖不动的车型只好“躺平”,等下一个周期。
9月底,蔚来官宣全系标配100度电池,降价3.8万,把客户微信群炸得沸反盈天,老车主一边骂一边笑,新客户忙着签合同。官降能不能换来实打实的订单,销售部经理摇头,“有用,但成本压得更狠,利润空间又被挤扁。”
那天我路过工厂食堂,听见有人在算账:融资10亿美元,产能爬坡,交付节奏,毛利率,费用率,单个细节拎出来都能讲一堂课。有人问,“这么折腾,真能盈利吗?”另一个人耸耸肩,“数据好看归好看,年底见分晓。”
风险没法藏,产能卡脖子,新ES8和L90订单都在那儿,真能按时交付四万三万?没人敢打包票。毛利要是再被萤火虫拖下去,17%的线还得重新画,费用率要是下不来,哪怕销量冲顶,也可能白忙活一场。
Q4这仗打得像极了电子游戏,一边是“多品牌战略”喊得震天响,一边是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不断加班,数据表格里的毛利和费用像一对欢喜冤家,谁拖谁的后腿,谁都说不准。
投资者盯着三件事:每个月交付多少,毛利是不是还在涨,萤火虫产能到底能不能爬起来。财报一出,朋友圈里又得热闹一阵。有人说,这就是新能源行业的“内卷极限”,有人不服,“只要Q4能盈利,就是一场漂亮仗。”
2025年12月还没到,蔚来门口的保安又开始数车流,谁都想知道,最后那一刻,数字会不会变成故事,还是只是又一个“差一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