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00块钱,租了个电池,还顺便体验了一把“银行卡被冻结”的极致生活。
这事儿要不是杨女士亲身上阵,说出来谁信?
明明车早过户,人也松了口气,结局却像老掉牙的悬疑剧——主角还没下场,麻烦一茬接一茬。
新能源圈子里,真有这种神展开。
讲道理,杨女士这波操作,算是把“车电分离”这套新模式的bug给跑了个遍。
那天我正刷着新能源热门,突然看到杨女士的案例,脑袋嗡一下。
江苏徐州,蔚来EC6,关键词一个比一个炸裂。
卖车,过户,电池还在自己名下?
新车主玩消失,平台和车商集体装死,瓜子二手车推锅推得比足球场上后卫还溜。
这剧情,要放在体坛,绝对是年度冷门。
你说这电池租赁协议,套得人死死的,比运动员合同还牢。
说回杨女士,卖车当天她其实挺乐呵的,手续跑完,钱到账,感觉日子要翻篇了。
结果一查银行,租电池的钱还在扣,一个月一千多,连扣几个月。
去找车商,对方比杨女士还淡定,反正买家联系方式也不清楚,平台再推一句“合同我们不负责”,你就看着新车主的头像灰了、电话打不通,跟世界杯淘汰赛似的,谁都不想背锅。
瓜子那边的说法让人哭笑不得,合同内容看不到,买家也联系不上,倒像在踢皮球。
这套路有点像体育圈的阴阳合同,台面上的签字谁都懂,背地里的坑只有踩过的人才知道。
蔚来官方那招“APP转租”,说得比解说员还顺溜,可人都找不到,转什么转?
你去4S店,店员一脸抱歉,怕影响新车主体验。
那你说,杨女士的体验算不算体验?
你一边交着租金,一边看着银行卡被冻结,被蔚能起诉,谁来管?
现实远比体育场上的失误更扎心。
翻翻历史,这种“转让车不转电池”并不新鲜,去年有个明星卖二手特斯拉,结果电池租赁没解除,被追着要钱。
明星都能踩雷,普通人呢?
新能源市场这几年野蛮生长,车电分离成了新宠,广告拍得花里胡哨,可二手交易环节,流程像马拉松赛道,坑多得数不过来。
一个转租手续,能难倒一群“专业人士”,你说讽刺不讽刺。
说到这里,忍不住想吐槽。
新能源车这玩意儿,原本是奔着“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去的,结果普通人上手,先被流程绕晕,再被合同套牢。
那点信息差,成了平台和车商的护身符,谁也不愿多说一句。
就像体育圈里那些看似公平的制度,真到关键时刻,漏洞全靠运气。
杨女士的例子,活脱脱一场规则游戏,倒霉蛋永远是信息最少的那一个。
我有个朋友,前阵子刚打算入手二手蔚来,听完这个故事,直接打退堂鼓。
他说:“买车怕啥?就怕买到一身债。”
这话一点没夸张。
新车主消失,贷款逾期,平台说自己也是受害者。
你仔细想想,这不就像那种谁都想当观众,没人愿意上场踢球的局面?
最后,杨女士只能起诉新车主、车商、平台,全员拉进法庭,像极了体育仲裁现场,谁都不想认输,谁都不想认账。
再看看数据。
新能源二手车市场这两年涨得飞快,2023年全国交易量同比增长30%,但维权相关投诉也一年翻了两番。
关键词“电池租赁纠纷”,光是搜索引擎上一天能刷出几百条。
你说这个行业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制度跟不上创新,永远有人掉队。
网友的热情倒是一如既往,有人觉得杨女士太大意,有人说平台该背锅,还有人搬小板凳在线吃瓜。
你问我怎么看?
说实话,这事搁谁身上,都得头皮发麻。
信息差、流程坑、踢皮球,这不是个体问题,是新能源市场的通病。
平台赚着科技红利,普通人背着合同炸弹,谁也别笑谁,今天是她,明天可能轮到你。
你还敢随便卖车吗?
评论区聊聊你见过的离谱二手车操作。
新能源的车、电池、平台、合同,这局到底谁能笑到最后?
我反正先把银行卡看紧了——下一个杨女士,绝不想轮到自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