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中国卡车在俄罗斯从“英雄”变成了“弃子”。
7月30日,俄罗斯联邦技术监督与计量局宣布,东风、福田、一汽解放、中国重汽等多款车型全面禁止进口和销售,理由涵盖刹车性能、噪音、排放和安全装置等问题。
这道禁令犹如当头一棒,要知道,在俄罗斯市场,中国卡车两年间市占率一度冲到近60%,几乎成了物流和基建的顶梁柱。
如今却突然被扣上“不合格”的帽子,背后显然不是所谓的质量问题。
01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欧美车企相继撤出。
俄罗斯市场一度出现“卡车荒”,运输、基建全面受阻,就在这时,中国品牌快速补位。
靠着价格便宜三成、交付周期短、适应极寒环境的优势,中国卡车很快成为俄罗斯物流公司和矿区工地的首选。
短短两年,市占率从不足4%到接近六成,中国车企完成了从替补到主力的跨越。
然而,当“救火队员”迅速坐上主角位置,俄罗斯的焦虑和反弹也随之而来。
俄罗斯的担忧,并不仅仅是市场份额被中国车企蚕食,更深层的问题,落在产业安全、供应链依赖和技术差距三方面。
首先是产业安全的动摇。
卡玛斯作为俄罗斯的国民品牌,曾经长期占据超过六成的市场份额,如今却被压缩到不足三成。销量下滑直接导致产线停摆,工人每周缩短工时、收入下降,一些零部件厂商甚至面临倒闭风险。
对俄罗斯而言,这不仅仅是车企竞争,而是整个制造业根基被动摇。
其次是供应链的被动依赖。
军用和民用卡车在技术上有超过六成的同源度,如今中国零部件在俄罗斯市场的占比已超过三分之一。从发动机到变速箱,从车桥到电子系统,大量核心零部件依赖中国进口。
战时环境下,这种外部依赖意味着后勤保障可能出现隐患,这对俄罗斯政府而言无疑是难以承受的风险。
最后是技术差距的加速拉大。
中国车企近几年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进展迅速,部分车型已经能够实现L3级别自动驾驶,甚至在极端环境中投入运营。而卡玛斯等本土企业仍主要停留在传统燃油动力,自动驾驶项目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随着差距不断放大,俄罗斯愈发担心本国卡车产业被彻底甩在身后。
三方面的压力叠加,使得俄罗斯政府不得不出手干预。
从政策收紧到禁售落地,其背后逻辑正是既要保住就业和产业链,又要避免在关键技术上被中国卡车全面压制。
02
俄罗斯对中国卡车的限制,并不是一夜之间的突发,而是一场循序渐进的收紧过程。
2023年,俄方率先在贸易环节动手。
对于经中亚国家转口进入俄罗斯的进口车辆,要求补缴差额税费,等于堵上了此前部分车企通过“灰色通道”规避成本的路子。
2024年,政策进一步升级。
俄罗斯政府大幅提高汽车报废税,部分车型的税率被拉高到70%~85%,并明确设定了“逐年递增”的机制:从2025年到2030年,每年都要再上涨10%~20%。
这意味着,任何依赖进口的车企,未来的成本压力都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重。
2025年初,关税环节再度加码。
进口卡车的关税从原本的15%直接提升至35%,同时叠加了一项“进口差价税”,按照车辆在俄市场售价与进口成本的差额征税。
这一政策几乎直指中国卡车,因为它们本身价格低、在俄售价差额较大,成本优势瞬间被削弱。
直到2025年7月,压轴的一招才真正落下:全面禁售令。
此前还只是提高税费、拖长认证周期,如今干脆直接封堵通道,让多款主力车型彻底失去在俄的销售资格。
从补税到加税,从抬高门槛到直接禁售,这是一套完整的产业保护组合拳。俄罗斯政府认为在本土产业被外来竞争压制的情况下,必须通过制度手段为卡玛斯等本土车企赢得喘息时间,也为未来的本地化生产预留空间。
03
面对俄罗斯接连不断的政策封锁,中国车企已经没有退路,必须重新调整棋局。
第一步,是加快本地化。
俄罗斯的“工业本地化计划”明确要求,整车在俄的装配比例超过50%,才能享受关税减免和税收优惠。对中国车企而言,这几乎成了唯一出路。
北汽福田、东风柳汽、上汽红岩等企业,已经着手在俄探讨合资建厂,部分项目进入选址和供应链对接阶段。
未来谁能率先在俄罗斯完成本地化,谁就能抢占政策窗口期。
第二步,是补齐服务短板。
俄罗斯幅员辽阔,很多运输线路动辄上千公里,中途可能没有任何维修点。中国卡车在初期凭借低价迅速打开市场,但售后和配件体系薄弱,很快成为隐患。
过去两年,不少俄罗斯司机反映“买车容易,修车难”,一些车辆因缺少配件停在维修厂数周。要想真正扎根,中国车企必须复制国内成熟的服务网络模式,在俄建立覆盖更广的维修站和配件仓库。
第三步,是加速技术升级。
单纯依靠价格优势的时代已经过去,俄罗斯市场竞争的下半场,考验的是可靠性、油耗控制和智能化水平。中国车企已经在国内积累了电动化和自动驾驶的经验,如果能将这些优势带入俄罗斯,差异化竞争力将更突出。
尤其在资源开采、极寒运输等场景,智能化、无人驾驶重卡可能成为未来的突破口。
可以说,这场博弈已经从“价格优势”转向“体系优势”。
谁能在本地化、服务和技术三个维度同时补齐短板,谁才能在俄罗斯市场立得更稳,走得更远。
俄罗斯的“重拳”并不意外,两年间,中国卡车从市场边缘跃升为绝对主角,冲突几乎是必然。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当补位者变成主导者,原有的格局必然反弹。
对中国车企而言,这是一次提醒,走出去,拼的不只是价格,更是服务、技术与长期主义。
只有把产业链扎下去,才能在全球市场真正立足。
这场硬仗,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