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早高峰的车流在地面堵成红色长龙时,小鹏把方向盘搬到了500米高空。11月5日的AI DAY上,何小鹏掀开盖布的瞬间,汇天A868飞行汽车的螺旋桨划破空气——不是概念图,不是PPT,是续航超500公里、巡航速度360公里/小时的“空中特斯拉”。更狠的是他扔下的话:“量产前,汇天管理层必须亲自飞满5000公里。”
7000张订单已经锁死,股价却在当天跌了近6%。这不是矛盾,是技术狂想撞上商业现实的必然火花:当所有人还在纠结“飞行汽车安不安全”,小鹏已经用“高管肉身试飞”撕开了一道口子;当车企还在地面卷续航,它把战场拉到了云层。这场赌局的筹码,从来不是股价的短期波动,而是人类出行方式的终极重构。
一、500公里续航:不只是数字,是飞行汽车的“成人礼”
飞行汽车不是新鲜词。亿航EH216续航30分钟、吉利TF-11续航100公里,这些“空中三轮车”最多算景区体验项目——续航短到不敢飞出城市边界,速度慢到不如地面高铁。但小鹏汇天A868的500公里续航,直接把游戏规则改了。
500公里是什么概念?从广州到深圳137公里,往返绰绰有余;上海到杭州176公里,中途不用落地充电。这意味着它不是“富人玩具”,而是能跑城际航线的“空中网约车”。更关键的是360公里/小时的巡航速度:地面高铁最快350公里/小时,但要算上从市区到高铁站的1小时、安检30分钟,实际通勤效率被飞行汽车甩开几条街。
何小鹏说“有望创造载人飞行器年销量世界纪录”,不是吹牛。7000订单里,藏着普通人对“告别堵车”的集体焦虑。北京早晚高峰平均车速22公里/小时,上海25公里/小时,当你堵在环路上盯着导航红色路段时,有人已经从你头顶飞过——这种“降维打击”的诱惑,比任何营销话术都管用。
二、高管先飞5000公里:不是作秀,是产业信任机制的革命
“高管先飞”计划被骂“作秀”?太天真了。5000公里是什么强度?相当于从北京到广州往返2趟,每天飞200公里也要飞25天。这不是拍广告片,是真把管理层的命绑在安全带上——谁敢拿自己的命作秀?
传统汽车安全靠碰撞测试,飞行汽车没先例。消费者凭什么信你?何小鹏的答案是“风险共担”:你怕不安全?行,我们高管先飞,飞够5000公里证明没问题,再交给用户。这招戳中了产业的命门:过去20年,多少车企把“安全”当口号,结果刹车失灵、电池自燃?小鹏用最原始的方式重建信任——把企业声誉和管理层的人身安全绑定,“我们不敢马虎,因为飞的是自己人”。
这背后是飞行汽车的特殊属性:它不是手机,出问题就是人命。2022年美国Joby Aviation试飞事故、2023年亿航EH216迫降,都让市场对“空中安全”极度敏感。小鹏的“5000公里试飞”,本质是用管理层的风险共担,打破“企业吹牛逼,用户买单”的恶性循环。
三、从地面到云端:小鹏在下一盘“立体出行”大棋
别被飞行汽车的热度带偏了——小鹏的野心不止于“会飞的汽车”。2026年3款Robotaxi试运营、高德接入打车平台、人形机器人IRON 2026年底量产,这三件事串起来,是一张“空中+地面+机器”的未来生活网。
先说Robotaxi。车企自己做Robotaxi,何小鹏的理由很扎心:“别人的硬件配我们的软件,就像穿别人的鞋跑步,永远跑不快。”自研软件、自制硬件、开放SDK,这是要把Robotaxi的“大脑”和“身体”全攥在手里。再拉上高德——中国日活超1亿的打车平台,相当于给Robotaxi装了“流量发动机”。2025年中国网约车市场规模1.2万亿元,Robotaxi一旦落地,要抢的是滴滴、高德的饭碗。
更狠的是人形机器人IRON。量产版≤170cm,全固态电池、3颗图灵芯片、物理世界大模型,宝钢合作工业巡检。这不是“实验室玩具”:全固态电池解决续航痛点,图灵芯片保证算力,物理大模型让它能看懂“螺丝松了”“管道漏了”——宝钢的钢铁厂巡检,就是最好的落地场景。特斯拉Optimus还在实验室爬楼梯,小鹏已经拉着宝钢搞试点,这步棋走得比马斯克还急。
四、全固态电池+物理大模型:机器人的“杀手锏”藏在细节里
IRON的技术底牌,藏在“全固态电池”和“物理世界大模型”这两个词里。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是液态电池的2倍,充电速度快3倍,最关键是“不怕撞”——对需要在工厂、家庭穿梭的机器人来说,安全就是生命线。
3颗图灵芯片什么水平?目前主流自动驾驶芯片算力200TOPS,图灵芯片没公布具体数据,但“物理世界大模型”已经暴露野心:不是让机器人背题库,是让它“理解物理规则”。比如看到地上有水,知道会滑;看到箱子倾斜,知道会倒。这种“常识推理能力”,是机器人从“执行指令”到“自主决策”的关键一步。
宝钢的合作更妙。工业巡检是机器人落地的“黄金赛道”:钢铁厂高温、高粉尘,人工巡检效率低还危险。IRON能爬管道、测温度、看仪表,一台机器人顶3个工人,还不用发工资——这种“降本增效”的诱惑,没有企业能拒绝。何小鹏说“量产版不高于170cm”,就是为了让它能钻过工厂的狭窄通道,细节里全是商业化的算计。
五、股价跌6%?资本市场的冷静与技术革命的耐心
11月5日,小鹏股价盘中跌近6%,收盘87.7港元,市值1675亿港元。有人说“市场不买账”,但懂行的都知道:技术革命的K线从来不是直线上涨。
2018年特斯拉Model 3量产时,股价跌了30%,因为市场怕“产能地狱”;2020年蔚来推出换电时,股价跌15%,因为怕“换电站不赚钱”。现在的小鹏,面临同样的质疑:飞行汽车法规没落地、Robotaxi盈利周期长、机器人量产难度大。这些担忧都对,但忽略了一个关键:当别人还在画饼时,小鹏已经拿出了实车、订单、合作伙伴。
7000张飞行汽车订单,是真金白银的市场投票;高德、宝钢的合作,是产业巨头的信任背书;高管先飞5000公里,是对安全的铁底承诺。这些不是“概念”,是一步步落地的拼图。资本市场的短期波动,不过是技术狂想与商业现实碰撞的正常火花——就像2010年有人嘲笑iPhone不能换电池,2023年却没人能离开智能手机。
结语:当出行不再有“地面”这个天花板
小鹏的发布会,与其说是产品展示,不如说是对未来生活的剧透:2030年的某天,你早上坐飞行汽车从天津到北京上班,路上用手机APP叫了辆Robotaxi接孩子,工厂里IRON机器人正在巡检管道——这不是科幻片,是小鹏用500公里续航、高管试飞、全固态电池、大模型芯片铺出来的路。
股价会波动,质疑会存在,但有一个趋势不可逆:人类对空间的渴望,从来不会停留在地面。当堵车成为城市病的绝症,当工厂需要更高效的劳动力,当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家庭,小鹏的每一步“激进”,都是在给未来生活拆墙。
最后说句扎心的:你可以嘲笑飞行汽车“不切实际”,但别忘了,100年前人们也嘲笑飞机“不如火车安全”。历史只会记住那些把“不可能”变成“我先上”的人——而何小鹏和他的高管团队,已经系好了安全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