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提前收尾款引争议,用户反映体验差,律师认为霸王条款

如果说当下的智能汽车圈还缺点什么,那“小米汽车要求未收车就结清20多万元尾款”这一招,无疑是刷新了行业认知。以前购车流程很清楚——交定金、排产、验车、付尾款、提车,天下太平。但小米这一次,选择了逆行。没见到实车,尾款先交齐,否则订单作废,定金不退,用户体验直接跌入冰点。

这不是纸上谈兵。社交平台截图、准车主亲诉,舆论哗然,甚至请律师介入。小米汽车销售人员则回应:“特殊情况才要求提前结尾款”。你问什么特殊,只得到含糊其辞:“延期交付或提车风险高,比如金融分期配合度低,或者表露过不想买车的情绪。”简单点说——你要是看起来反悔概率高,我们就提前收钱,免得最后车造好了你说不要,坑了排在后面的正常买家。

可问题在于,标准由谁定?销售一句“配合度低”就能判你“不靠谱”吗?你说自己想人验完车再给钱,他们只回:“不付款订单取消,定金不退”。这逻辑不禁让人怀疑,汽车圈是不是也在借鉴某些生猛的互联网平台套路——用户就是流量,流量有风险,收紧提前止损。

律师对此看法更直接:“车辆还在排产,消费者有权拒绝提前尾款。”官方流程本应是验车后支付,总不能货未到先清账。这种要求明显偏离行业惯例,极易让消费者陷入被动——如果车迟迟不交付,质量有问题,资金已转出,维权起来一身冷汗。律师认为,这是在把车企的风险转嫁到买家头上,公平原则去哪儿了?

当然,小米汽车自有一番说辞。相关人士分析,这或许是清理“黄牛”囤订单的手段。小米SU7热门车型排产最长可达41周,黄牛爆单后临时退车,有可能拖慢真实用户的正常交付。提前收尾款,既能筛选掉不靠谱客户,也能加快车流周转,看起来是企业一次风险控制的手术。

小米汽车提前收尾款引争议,用户反映体验差,律师认为霸王条款-有驾

但在细节操作上,这个手术刀显然没那么锋利。小米客服回应称:“相关条款已列入购买协议,7日未缴尾款视为违约”。协议里写得清清楚楚:“付款通知后7日内,未支付尾款订单取消,定金不退。”字面意思虽硬气,但是否属于“霸王条款”?律师一针见血——若未显著提醒、未明确约定,消费者有权维权。

小米自5月曾公开承诺“支持验车后付尾款”,却在现实交付中突然要求提前结清,整件事就像变魔术。你以为自己买了车,实际上只参与了游戏。规则可以随时调整,权利随时缩水。只要你签过协议,不管有无红字提示,车企都可以单方面决定你的钱什么时候交。

这一套做法,不由让人联想到旧社会的包办婚姻。问问新提车的特斯拉车主,尾款都是验车后付,贷款银行流程井井有条,难道是特斯拉不怕“黄牛”?还是人家把制度和流程真正当作客户权益的保障,而不是企业防控流失的盾牌?

小米汽车提前收尾款引争议,用户反映体验差,律师认为霸王条款-有驾

索性,这场风波也不是无解之局。律师建议,准车主收到提前付款通知,可以和车企协商,至少要求明确交付时间和质量保证再付钱。强行拒绝,定金或许难保,但在购车协议里“单方面要求”收钱的条款,本身恐怕经不起法律推敲。毕竟,民法典保护的是交易双方的公平,而不是谁能写条款谁做主。

所以,这场关于提前结清尾款的小米汽车风波,不只是一次买卖纠纷,更是消费流程透明度和公平性的应试现场。钱放在谁手里,是资本的信号,也是信任的基础。小米汽车试图用收紧策略过滤风险,却忽视了每一位购车者对自主权益的底线。车企把用户变成“风险点”而非合作伙伴,终究不会是长远之计。未来智能汽车拼的是什么?是产品力,更是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互信。倘若流程中,操作流转超过了道德和法律的红线,最后可能只剩下“定金不退”,和一地鸡毛。

面对这种局面,消费者当然要擦亮双眼。协议不能只看字数,还要看公平。遇到类似提前付款要求时不妨多咨询专业意见,该投诉投诉,该起诉起诉。车企若想持续赢得市场,或许该给客户多留一点余地,把买卖做得规矩点,把生意做得体面点。毕竟,市场不是试验田,规则才是真正的护栏。

小米汽车提前收尾款引争议,用户反映体验差,律师认为霸王条款-有驾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