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的纽博格林,不属于睡眼惺忪的工人,也不属于忙着装卸的货车。昏黄路灯下,一辆身躯壮硕的SUV裹着膏药一样的伪装布,在风里呼啸而过。厚重的测试迷彩隔绝了外界的好奇,却掩饰不住它每踩一脚电门,轮胎抱死、刹车盘泛白的霸道气息。宝马iX3 M,或者说——一只在电动时代憋足了劲才刚睁眼的野兽,正在夜色里摸索自己的领地。
你要是正好路过,可能会疑惑:一台原本以绅士家庭工具自居的电动SUV,怎么突然长出獠牙来了?700马力,21寸胎,六活塞卡钳,追风逐电,宝马这怎么像极了深夜写稿的编辑,非要拿主流产品整点狠活,才肯让人瞪大眼睛。但换个角度想:要是你有一台中型纯电SUV,沉默地顶着45度侧风飘移,玻璃杯里咖啡都抖出来了,估计哪怕不是车迷,心里也会忍不住犯嘀咕——电动时代的“性能信仰”,真能靠“马力”碾压一切吗?
回到这台车身上。前脸的双层通风口像是在跟空气杠脾气,活生生让一台“电娃娃”往追风“机甲”的方向靠近。标志性的双肾格栅还顽强地立在那里,就像那些在电动浪潮下“仍想有存在感”的工程师审美。哑光包裹下的腰线带着几分刻意恣意,21英寸大轮圈和Pilot Sport S5的组合,早就准备好应付偶尔失控的躁动了。六活塞卡钳、打孔通风盘,明晃晃的性能味道。
车尾依旧是宝马一贯的“稳中带野”,不追求夸张,但扰流板和低矮的牌照区说明,属于M Power的戏还没开场就埋好了伏笔。至于内饰,按惯例,M标方向盘、运动座椅、某种让你“以为运动就等于安全感”的碳纤维饰板应该都不会缺席。这种配置,很宝马,也很M。
关键还是心脏和“血液”——目前流出的情报是,双电机四驱、700马力,理论上妥妥的“直线机器”,也不至于让你失望地在拖车道上被旁边的美系肌肉纯电SUV“偷家”。至于续航,有人说能到750公里。这个数字,写在发布会上很漂亮,但真正路测的时候,高速疾驰、寒暑转换,能剩下几个真实公里,那得靠车主和真实冬天来PK。
行业角度来看,这不只是宝马自家自嗨。如今各大豪华品牌带着电动马甲轮番“贴马力”,你卷700、我就800,年度最大新闻有时比年度最佳车型还热闹。性能参数成了新能源时代的最新“荷尔蒙分泌剂”,甚至有厂商自我调侃,未来产品定义得“先写性能表现,再补行驶质感”。号称信仰的M徽标,某种程度上也成了加价的手术刀(或合法的加班补贴)。不过在这个所有车企都试图用电动“重塑灵魂”的节点,宝马这次至少没忘记自己“玩性能、讲驾驶”的底子。
我对这波操作的感觉说真话,和法医面对一具“经典手法”的被害者,多少有种既熟悉又想“求新意”的无奈。宝马做高性能SUV这道题不是第一次写,仅是转换了一种动力形式。而翻来覆去,无论是汽油还是电,最终讨论的还是那点儿老生常谈——你要的,到底是“纯粹驾驶乐趣”,还是“性能参数下的自我满足”?纯电车的700匹不会让它在弯道杀死内燃机玩家,扭力响应曾是优势,如今却又成了“谁家更暴躁”的卷王战场。有时候觉得,工程师也够辛苦:既要给油腻中产一个“托儿接娃”的法宝,又要让油腻中产的青春期儿子一脚下去能体验青春荷尔蒙释放的错觉。
也不能怪人们挑剔。毕竟,性能车的拥趸总相信激情和“性价比”可以兼得——可在消费社会,一台配齐六活塞刹车和M车标的SUV,往往配套的是更高的售价和更少的“纯粹”。电动时代的消费密码大多明码标价,700马力是实力也是“流量”,但别忘了,流量在路上不代表能时时合法发挥。说到底,大马力加身的是数据表,真正叫醒驾驶人的,可能还是一条弯道或一阵突如其来的暴雨。
这让我又想起法医职业里经常要反复回答的那个问题:这东西究竟是“趋势还是棺材钉”?站在技术堆栈面前,“性能新能源”其实是个两难悖论:宝马想凭一款高性能电车继续俘获内燃时代那批M粉,可电驱和算法下“被驯服的马力”,与柴油内燃机爆发力带来的“不可控”,到底能否给予人同样的肾上腺素?理智告诉我,创新不能逆势而行,现实也注定难有乾坤大挪移。
更别提法规、市场和情怀三足鼎立,700马力虽好,碰上国标限速也得乖乖陪妈妈去超市买菜。性能、家用、情怀,三者永远处于拉锯。只是车企的钱包和用户的虚荣心,显然都更喜欢“参数好看一点”。我只是好奇,真正心里踏实的,是马力上千的发布PPT,还是车库里那台偶尔被按下“运动”按钮的SUV。
说到这里,留给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再给中国市场三年,等700马力的电动豪华SUV遍地跑,从菜市场到赛道都能看见,你真会为了这组漂亮数字下单,还是会像不少法医面对漂亮死因时那样,忍不住想追问一句:这东西,到底还有什么是“只属于你自己的驾驶体验”?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