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要是聊起买车,可能会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
搁在几年以前,本田这个牌子,那可是响当当的,像思域、CR-V这些车型,有时候不加点钱都很难提到现车,4S店里总是人来人往。
可现在,情况好像完全反过来了。
不光是店里没那么热闹了,就连马路上跑的新车里,挂着本田标的也感觉变少了,反倒是各种各样我们以前不太熟悉的国产品牌越来越常见。
这不只是个人感觉,翻开汽车销量排行榜一看,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本田在国内的销量,确实是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下滑,甚至可以用“暴跌”来形容。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那个曾经以“省油耐用”、“买发动机送车”著称的本田,怎么突然之间就不受大家待见了?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看看数据有多夸张。
就拿去年的销售情况来说,本田在中国的销量连续好几个月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同比下降,有时候一个月卖出去的车,比前一年同期少了三四成。
要是把时间线拉长一点看,从2020年左右的高峰期,一个月能卖接近二十万辆车,到现在有时候连十万辆都费劲,甚至被一些像零跑、哪吒这样的新品牌超越。
这个落差确实是太大了。
这种持续性的下跌,让本田在中国的两家合资公司,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据说东风本田的领导在内部开会时,都用上了“生死存亡”这样的词,可见形势有多严峻。
那么,第一个关键问题就来了:本田最引以为傲的“省油”这个金字招牌,为什么现在不灵了?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电动汽车和插电混动汽车的崛起,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
过去我们买家用车,最看重的一点就是油耗,百公里烧几个油,直接关系到我们口袋里的钱。
本田的混动技术,在当时确实是顶尖的,能把油耗控制得很低,所以很多人愿意为了这个优点买单。
但是,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
当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国产插电混动技术,也就是DM-i出来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咱们可以算一笔很简单的账。
比如你买一辆本田的混动车,落地价可能要十五六万,它确实省油,一公里油钱可能也就三四毛钱,大家觉得已经很划算了。
可是,你再看看隔壁的国产插电混动车,比如比亚迪的秦PLUS DM-i,价格直接降到了十万以内。
这种车的好处是,它既能用油也能用电。
如果你家里能安充电桩,每天上下班通勤距离又不远,那你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辆纯电车来开,每天晚上回家充上电,一公里的花费可能都不到一毛钱。
就算偶尔跑个长途,需要用油了,它的油耗水平也跟本田的混动车差不了太多。
这么一对比,哪个更省钱,答案是一目了然的。
更不用说那些纯电动车了,用车成本就更低了。
所以,当大家发现有更省钱、甚至几乎可以不用油的选择时,本田那个“省油”的优势,一下子就被大大削弱了,不再是吸引人的核心卖点了。
光环褪去之后,大家就开始更仔细地审视本田车本身的产品力了,这就暴露出了第二个,也是更要命的问题:本田的产品,已经跟不上现在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了,尤其是年轻人的需求。
现在的年轻人买车,跟老一辈的想法已经很不一样了。
他们不光是把车看作一个代步工具,更把它看作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一个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空间。
他们对车里的科技感、智能化体验和舒适性配置要求非常高。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一个年轻人拿着十多万的预算去买车。
他先走进本田的4S店,坐进一辆飞度或者型格里,第一感觉很可能就是失望。
中控台是大面积的硬塑料,摸上去手感很一般。
仪表盘和中控屏幕的设计,看起来像是好几年前的风格,屏幕尺寸小,反应也慢,跟我们现在用的智能手机比起来,体验感差得太远。
车机系统功能单一,想用个流畅的在线导航,或者用语音控制一下空调、音乐,都很难实现。
而且,本田车普遍存在的隔音差、底盘硬的问题,在燃油车时代大家可能为了省油和动力就忍了,但现在这个缺点就显得格外刺眼。
然后,这个年轻人又走进了旁边一家国产品牌的4S店。
同样是十多万的价格,他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车内是触手可及的软性材料包裹,座椅又宽大又舒服。
中控台上是一块比平板电脑还大的高清屏幕,车机系统运行起来像手机一样流畅,各种APP应用尽有。
你只要说一句“你好,我有点冷”,它就能自动调高空调温度;说一句“我想听周杰伦的歌”,音乐马上就播放出来。
像360度全景影像、L2级别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比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这些在同价位本田车上几乎看不到的配置,在国产车上已经是标配了。
甚至在一些七八万的国产小车上,你都能找到大屏幕和智能语音功能。
这种产品力上的巨大差距,让消费者用脚投票,自然会选择那个配置更高、体验更好、价格还可能更便宜的国产车。
最后,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本田这种传统的跨国汽车巨头,它庞大的企业体系和决策流程,已经跟不上中国市场飞快的变化速度了。
国产车企为什么能这么快地推出符合消费者口味的产品?
因为它们的组织结构更扁平,决策链条短,很多都是互联网公司的思维模式。
用户在社交媒体上抱怨哪个功能不好用,或者提出一个什么建议,厂家很快就能收到反馈,研发团队马上就能着手改进。
过一两个月,通过OTA软件升级,车主在自己车里就能用到新功能,解决了老问题。
这种快速迭代的能力,让国产车的产品始终能紧跟潮流。
而本田这样的公司就不一样了。
它的体系非常成熟,但也很僵化。
在中国市场的团队发现了消费者的一个新需求,比如想要一个更大的屏幕或者一个更好用的车机系统,他们不能自己说了算。
他们得先写详细的报告,提交给日本的总部。
总部要组织各个部门开会研究,评估这个改动是否符合全球战略,成本如何控制,等等。
等这一套复杂的流程走完,再批准下来,可能一年半载都过去了。
而中国的汽车市场,瞬息万变,等你反应过来的时候,市场上的风向早就变了,消费者的需求也可能更新换代了。
本田不是没想过自救,它也推出了自己的纯电动车系列,但结果并不理想。
因为它的电动车在续航、智能化水平和性价比上,跟已经“卷”成一片红海的国产电动车相比,没有任何优势,自然也无法打动消费者。
所以说,本田今天的困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在一场由技术变革引发的时代大潮中,因为反应迟缓、认知错位而掉队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