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事故接连不断,这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刷着新闻,肯定脑袋里都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小米车怎么那么多祸端?就像闹鬼一样,这一波事故猛得让人头皮发麻,按理说新能源汽车都差不多,偏偏小米成了“事故收割机”,是不是系统性失误?还是另有隐情?
不少人已经习惯性把锅往技术身上甩,毕竟“智能驾驶”“黑科技”“遥遥领先”这些个词光听着就玄乎,哪家没点问题啊。可一连串的伤亡数字摆在那儿,什么德上高速3条命,贵阳花果园2人,临颍县滨河路更绝,4死2伤。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个例作祟,这事透着股子蹊跷。就算偶发事件多一点,也不会成这样。难道小米车真有自带倒霉属性?到底哪个环节掉链子了呢?
其实说白了,大家看惯了数码圈热闹,以为雷军家造啥都能稳赢。“手机思维”直接移植到汽车工业,这事儿就有点悬了。以前咱买部手机,也就卡顿死机,顶多再加上电池鼓包烧手。可汽车这种大家伙,你敢再像玩手机那样跑偏,不仅是“翻车”那么简单。没错,有网友吐槽,说出事了能怪厂家吗?和菜刀砍人是不是一回事?可菜刀毕竟是被人操控着的工具,智能汽车要是自作主张、关了门自己玩火,这就是技术伦理、责任归属的大坑,可不是一句“谁买的谁负责”能打发过去。
网上一搜,雷军的“猛话术”集锦随处可见,“行业最牛智驾”“全场景自动驾驶”“世界最安全电池”“200公里零风险刹车”……光听着热血沸腾,但你说落地呢?有多少技术是真材实料?有多少只是噱头和包装?事故频发这档口,每一句激情发言都像是在事故现场的回声,看着就让人发冷。营销可以“谱大戏”,买单的却是真人真命。你说这安全,是不是比造型、配色更重要?
把视角往外拉一点,说不定咱们还能看到考量背后的人性弱点。雷军坦言:汽车首先要吸引女性用户,“漂亮”才王道,要让女孩子觉得“容易开”。听着有点萌,有点暖人,但细细想想,是不是有点偷换了重点?吸引用户固然有营销诀窍,可就怕踩到那条安全红线。汽车可不是项链包包,也不是谁家新款口红,咱们上路是要命的东西。你美归美,酷归酷,安全却半点容不得马虎。要是真的“外表”成了王道,让多少人差点变成“马路英烈”?说得夸张点,这年头,再好看的外观,也救不回烧在高速路上的那几条人命。
再说回那几个具体的事故,官方说法倒是“按照程序调查”,但网友不傻,都学会盘细节。比如引爆舆论的德上高速事故,明明三位大学生鲜活的生命,却因“起火时智能驾驶没反应、车门打不开”而殒命。一查技术配置,所谓的智驾算力仅有84TOPS,落后于主流竞品十倍,电池安全性连合格线都没摸到。有这种底子,你还敢大喇喇地喊“最强智驾”?无数人离开世界,换来的却是需要公关的尴尬,对着冷冰冰的数据,估计再多花哨广告词也圆不回来。
车门因起火打不开,这绝对是致命的短板——你可以念出一百个“安全技术”,但只要关键时刻门打不开,啥都白扯,好比给你个防弹背心自带定时炸弹,有没有用心自个儿体会体会。有人说是不是“买家没看说明书”之类的、自己大意。按说谁会在生死时刻有那心思琢磨说明书?咋不把“小米安全守则”印在车顶上呢?有点人情味,好不好?
再来,那些被解释成“科幻技术突破”的消费级芯片,用在汽车里到底靠谱不靠谱?官方一句“我们有特别技术保障安全”,说得轻巧。问题是,所有老司机都知道,消费级芯片玩的是高性能低成本,根本不是为车规严苛场景开发的,大厂上都说死机概率远大于传统车规产品。这东西能用到给命运兜底的汽车上么?你是想省造价还是试水淘汰赛啊?有厂商敢开口说自己用“工业级主控装家用电饭煲”吗?有点基本敬畏,这是公共安全的红线。更狠的是,事故发生后,这些解释一波接一波,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套话术,乍一听还挺委屈,好像用户全都不懂车、不懂技术,只有厂家最冤。一边收钱,一边还想当受害者,这逻辑搁谁身上看着都别扭。
别怪大众敏感,谁也不希望花了十几二十万,买回家的是“移动炸弹”。就算偶尔出事也是少数,那也得警惕“幸存者偏差”,你没遇上,不代表风险没潜伏。玩手机卡了重启,谁还没经历过?汽车断个电死机……喂,这可真没法重启人生。嘴上说着“车规级芯片不会死机”,实际却下套用消费级芯片,谁坐那谁心里不嘀咕?
说到底,现阶段国产新能源竞争挺狂,无数厂商都在比配置拼营销,说穿了谁也不想拉后腿。可是有些事真不是比谁嘴皮子溜。汽车工业是全球顶级门槛行业,安全关乎人命,每一个新玩家都得谨慎三分。你可以定义汽车时尚新潮流,可以搞年轻态爆品路线,但不能把命运赌在“不出问题”上。这种安全感不是砸广告能垒起来的。更不好的是,明明知道自己在冒险,还拿用户信任当减震器,用户能不心寒吗?
那话怎么说来着?“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放在汽车行业就是“再时髦的外观,也不能拯救糟糕的底盘和致命缺陷”。噱头再多,最终都得回归道路和真实生活。一辆真正的好车,是能撑得住你一次又一次把家人送到家门口,无惊无险。你能把“好看”这个指标吹成天花板,却老忘了加一句“安全才是地板”。都2024年了,谁还真把自己当测试工程师去试小米车啊?靠点谱,别刷脸。
现在整个新能源圈都在冲量拼销量,那些“绕过红线”的做法,表面风光,骨子里却是拿用户生命搞实验。真要爱用户,就别只看外形和新奇,别把高科技包装成噱头卖弄,谁也别做新时代的“PPT汽车侠”。用户看见一年内连环事故,心里能不凉吗?“小概率”累积到一定程度往往就是大灾难。真心造车,得扛住对安全的压力,这不是盖个牌子那么简单的事。
说回雷军为车主开门的经典桥段,这事听着挺暖,但背后的隐喻却有点耐人寻味,是把车主当家人还是成了“送最后一程”?你说厂商话术再花哨,消费者只在乎能不能安全回家。市面上,不缺能开的车,也不缺能装饰的车,但缺的是正儿八经能扛事的车。你问一百个用户,十有八九都说:再花里胡哨,也要命更重要。但凡制造商脑子里多那一根弦,头条新闻也不会老是小米的名字刷屏了。
其实说到底,做手机和造车,本来就不是一回事。科技圈说“用户是上帝”,汽车界说“安全压倒一切”。混淆了边界,混淆了底线,就容易把最宝贵的安全感弄丢。真要为用户负责,就别一味地把用户当流量,当测试对象。再炫的人工智能、再魔法的自动驾驶,顶不住一场致命事故就全盘皆输。你敢再嘴硬,可街头巷尾的怀疑声只会越来越多,“这车靠谱吗?”、“以后还敢买吗?”这样的质疑会永远跟在品牌屁股后面,一时糊弄、永久隐患。
咳,说了这么多,做技术的不能脱离现实,玩营销的不能脱离良知。美丽的外观顶多卖个好价钱,用户要的其实特别简单——买得放心,开得安心,遇到事还有理有据的安全兜底。
大家怎么看?你们认为小米汽车频繁事故,真的是产品本身的问题,还是人们对新势力期望太高了?欢迎来评论区畅所欲言,一起讨论你心中的“理想之车”,你会买吗?为什么?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