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各位老铁们,我是你们用车社!
今天咱们要聊的这事儿,绝对是把不少想尝鲜新能源的朋友们,心里弄得七上八下的。
那就是——咱们这增程式电动车,能不能像油车一样,随心所欲地开,彻底跟充电桩说拜拜?
“一箱油跑1200公里,纯电续航超300公里”——这广告语听着是不是特诱人?
仿佛拥有一辆,就能诗和远方说走就走,还能省下一大笔“电费”。
但今天,咱们就得揭开这层“浪漫”的面纱,看看它背后究竟藏着啥“小心思”,它这股“风”又能刮多久?
说实话,一开始听到增程式这玩意儿,我脑子里就闪过一个念头:这不就是个“电发电机”吗?
但凡事儿都有两面性,对吧?
增程车的核心思路,其实就是“电为主,油为辅”,那个发动机,它不直接拉车,就跟个“移动充电宝”似的,负责给电池充电。
没电了?
烧油呗!
从这设计理念上看,理论上,它确实不充电也能跑,一些车主也拿自己的“宝贝”实测过,比如那些动辄几十万的理想L9、问界M7,它们确实是能跑。
不过,各位朋友,这“理论可行”的背后,付出的代价可一点都不小!
首先,油耗!
你以为它还能像纯电车一样省?
错了!
一旦进入“馈电模式”,市区里那油耗,分分钟就给你干到5-7升/百公里,这油耗数字,足以让不少人倒吸一口凉气。
上了高速,更是直奔8-10升,这不就跟普通的燃油SUV没啥两样了吗?
你当初图它省钱,结果它却用油耗告诉你,“我,也是要吃饭的!”
再说了,那份“静谧性”呢?
增程车的发动机,说白了就是个发电机,而且还是个跑在车里的发电机。
一旦需要高负荷发电,那发动机的噪音,你懂的!
就像“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意境,在这里荡然无存。
你花钱买它那份“电车范儿”,结果它在你耳边“轰轰”作响,那份纯电的静谧感,瞬间就没了。
这感觉,就像你满心期待一场盛宴,结果端上来的却是一盘残羹冷炙,令人失望至极。
还有更让人郁闷的:成本反噬!
你想啊,这车背着个沉甸甸的大电池,跑着油路,这重量就比同级别的燃油车重了15%-20%!
车重增加,轮胎磨损得快,悬挂也受罪,这意味着啥?
保养费用,它可不会因为你是“新能源”就给你打骨折,反而因为结构复杂,保养项目更多,钱也可能花得更多!
这不就有点“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意思吗?
当然了,咱们也不能一杆子打死。
增程式电动车之所以能火起来,它确实抓住了不少人的“痛点”。
最核心的优势,就是那个“长续航”。
比如说,你家有充电桩,白天通勤,那300多公里的纯电续航,基本上覆盖了90%的日常需求,每公里算下来不到1毛钱,这油耗直接归零,多舒坦!
而且,到了周末想出去玩,或者节假日需要长途奔袭,那1200公里甚至1400多公里的综合续航,直接把“续航焦虑”这个词给按在地上摩擦了。
这份自由自在,是多少纯电车主梦寐以求的?
更别提还有政策上的优惠了!
在很多大城市,这增程式电动车也能挂绿牌,享受免购置税的待遇,这在很多地方,跟纯电动车几乎是“同等待遇”,光是这几万块钱的优惠,就足够吸引一大批人了。
你想啊,既能享受绿牌的便利,又能摆脱续航焦虑,还能省点钱,这不就是“鱼和熊掌”都要了吗?
这种感觉,就像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轻松惬意。
不过,就像我刚才说的,它的“长续航”和“绿牌”优惠,背后都有点“投机”的影子。
尤其是在高速上,增程车的“技术路径”问题就暴露无遗了。
发动机发电→电机驱动,这中间能量转换效率,大概就40%左右。
什么意思?
就是你烧的油,有一大半的能量,就这么白白浪费掉了。
反观那些高速直驱的混动车,比如比亚迪的DM-i,它们能直接用发动机驱动车轮,能量转换效率就高多了,油耗能比增程车低30%!
你花同样的钱烧油,人家跑得更远,这差距,想想都让人觉得不值。
这就像“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投入,结果得到的却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反面。
更让车主头疼的,可能是那个“双重维护”的陷阱。
增程式电动车,它啥都有!
电池、电机、发动机,一个都不能少。
这就意味着,它的保养成本,基本上就是电动车加上燃油车的总和。
你得操心电池的健康,还得操心发动机的保养,这“双管齐下”,钱包是不是感觉有点吃不消?
还有保值率,这玩意儿真是个玄学。
电池会衰减,发动机也会老化,而且增程式的二手车评估体系,现在还挺混乱的。
有数据说,三年车龄的增程式,残值比同级别的混动车低15%!
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
你当初买它为了省钱,结果几年后卖出去,发现它比别人贬值更快,这滋味,可就有点复杂了。
这就像“镜花水月”,看似美好,实则虚幻。
眼瞅着,电池技术那是日新月异。
就拿宁德时代来说,他们那个“骁遥电池”,号称能把纯电续航推到400公里。
这听上去,增程式的优势好像还在,甚至势头更猛。
但业内很多专家都说了,增程式,它本质上是电池技术突破前的一个“临时方案”,一个“过渡产品”。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大家都在等着那“颠覆性”的技术。
一旦固态电池真的商用,纯电续航动不动就800公里,充电速度还贼快,那增程式那点“续航护城河”,瞬间就崩塌了。
到时候,你再花钱买个“油改电”的发动机,是不是就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了?
这就像“十年磨一剑”,而你却还在用“钝刀子”,等待何时才能真正出鞘。
所以说,增程式这股风,到底能吹多久?
它最大的市场,其实是在那些三四线城市,或者是一些充电不太方便的“充电荒漠”地区。
这些地方的用户,增程式确实提供了另一种解决方案,满足了他们在“充电焦虑”下的出行需求。
但对于一二线城市,充电桩越来越普及,纯电动车的续航也在不断提升,增程式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谁才是增程式的“真爱粉”?
我觉得,如果你是那种家里有固定充电桩,平时通勤距离又不算太远,一年长途旅行的次数不超过五次,并且还喜欢安静的城市用户,那增程式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它能满足你日常的纯电出行,偶尔的长途也能让你安心,这份“润物细无声”的便利,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但如果你是那种充电不太方便,出行主要以高速为主的朋友,那劝你还是慎重考虑。
混动或者纯电动,对你来说可能更经济实惠,也更省心。
毕竟,不充电能用,但这违背了它“增程”的本质。
它的生命周期,说白了,就是电池技术真正爆发之前,你手里的最后一张“船票”。
所以说,这增程式到底值不值得入手,还得看你自己的用车场景和对未来技术的预判。
别光看那“1200公里”的广告语就冲动消费,里面门道可多着呢!
你觉得呢?
这增程式,是不是有点像“披着新能源外衣的油车”?
还是说,它就是我们通往纯电时代的必经之路?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咱们一起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