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大幅降价的背后,是中国汽车业真正挺直腰板的时刻!
如果把时间拨回到十年前。中国人买车的首选几乎都是合资品牌。预算十几万。就去看大众本田丰田。二三十万。直奔BBA展厅。理由简单到残酷。国产车便宜但不稳。合资车贵但值。那时候的中国车企。即便憋红了脸推出新车型。也常被一句带着轻蔑的口头禅拍死——便宜没好货。
你看现在。
不少国产品牌不光站稳了脚跟。月销几万成了常态。反观合资车。价格一降再降。有些甚至打骨折……而这背后。不管你承不承认。中国汽车真的扬眉吐气了。
说扬眉吐气。很多人觉得夸张。但你要是问那些从燃油时代熬过来的老汽车人。他们大概率会点头。说太贴切了。为什么。早些年国产车不是没爆款。但面对合资。依然憋屈。
就拿长安CS75来说。十年前就是热销车型。但爆归爆。部分零部件无法自主。只能采购爱信变速箱。可想买不是掏钱就行——得求着买。据当时员工回忆。公司一二把手要亲自飞日本谈判。才能分到货。更无奈的是。别人看你要得急。就卡脖子。一台爱信变速箱报价极高。难以接受。日方还隔三差五以配额紧张产能有限为由提价。还是那副你爱买不买的态度。你敢不买吗。换就掉口碑。不换就亏本。结果只能硬着头皮认。
这种被捏脖子的感觉。不止长安有。几乎所有要走大众路线的国产品牌都经历过。你想搞自主。技术不够。你想拿高端件。得排队看脸色被拿捏。就算销量上来。也始终在别人设好的天花板下摸爬滚打。
直到新能源时代来了。
不用AT、CVT这些复杂机械。不再依赖谁家的核心零部件。中国车企第一次。在动力系统上从跪着买变成了抬头干。你说这是不是终于扬眉吐气。
而且。现在已不只是扬眉吐气这么简单。在很多曾被合资品牌把控的话语权领域。中国品牌正在一寸寸反攻。一点点反杀。
最明显的战场是终端市场。
比如A级家轿这个最卷的市场。过去是轩逸朗逸卡罗拉三足鼎立。动不动月销三四万。但现在呢。逐步被自主品牌攻破。拿比亚迪秦PLUS DM-i来说。直接把卡罗拉挤下榜单。甚至逼得轩逸朗逸大降价。终端6万多就能落地……
小型车市场更不用说。一代神车飞度直接陨落。被自主品牌打到月销只剩75辆。
至于豪华车市场。虽然BBA还算销量体面。其实早已跌落神坛。最典型的就是价格和配置的全面崩盘。拿奔驰C来说。以前指导价30万起。落地30多万。现在直接优惠12万。23万出头提车。奥迪A6更夸张。以前稳稳40万级。现在部分地区开票价降到27万左右。
曾经体面的二线豪华。早已风格不再。雷克萨斯从加价王变成降价王。凯迪拉克沃尔沃积重难返。林肯英菲尼迪捷尼赛思。快查无此车……
更夸张的还有。曾经牛哄哄的跨国巨头。开始求着和我们合作。奥迪新一代车型直接牵手华为。用华为智驾——希望借此重回巅峰。大众甚至和小鹏合作。用小鹏的电子电气架构造车。并接连牵手好几次……考虑到这些品牌曾经的江湖地位。这种场景太梦幻了不是吗。
当然。说了这么多。我并不认为这只是国产车逆袭。反而觉得它更像是一代中国汽车人的集体出头。说白了。曾经有人搞技术到凌晨。有人扛骂扛了十年。有人一次次把试验品撞进墙里。只为换来如今的抬头。
而现在。终于有人愿意花20多万买国产豪华电车了。终于有老外说中国车太强了我们想学了。终于有消费者把那句我买合资才安心改口成我买国产才值了。
这不是风口。也不是运气。这是千千万万曾被嘲笑的坚持。终于变成了现实里的答案。
你说。是不是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