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生活,触手可及,你的未来

咱们今天来聊聊最近汽车圈里的一件大事,就是理想汽车和他那款新车MEGA遇到的风波。

可能很多人都看到了,这款车一发布,网上各种声音就来了,有说定价太高的,有拿车的外观开玩笑的,还有发布会上讲的安全性能被大家拿出来反复讨论的。

紧接着,不知道怎么回事,连理想车主这个群体都成了一些人攻击的目标。

这一连串的事情发生得又快又猛,让人感觉不太对劲。

理想的生活,触手可及,你的未来-有驾

很多人心里可能都在犯嘀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理想自己没做好,还是有人在背后故意捣乱?

其实,理想汽车今天遇到的这个局面,可能不仅仅是它一家公司的问题,它更像是给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敲响了一记警钟,提醒大家,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里,光会往前冲是不够的,还得知道怎么保护自己。

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个特别热闹的战场。

每家公司都铆足了劲,想尽办法吸引大家的眼球。

他们手里都拿着一把锋利的长矛,总想着怎么能戳到对手的痛处,怎么能在销量上压过别人一头。

于是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营销手段,今天这家开发布会请明星,明天那家老板亲自下场直播带货,后天另一家又跟竞争对手在网上吵得不可开交。

这些做法确实能很快带来关注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量”。

流量就像快餐,能迅速填饱肚子,让公司的报表看起来很漂亮。

全国有成千上万的汽车自媒体和网络红人,他们就像等着喂食的鸟儿,厂家扔出来什么热门话题,他们就一拥而上,生产出内容相似的文章和视频,整个网络都充斥着这些快餐式的信息。

但是,问题也出在这里。

一个健康的身体不能只靠吃快餐,还需要营养均衡的正餐。

对于一个公司来说,流量是“面子”,能让你被更多人看到;而公众对你的真正理解和信任,才是“里子”,是你能长久活下去的根本。

现在的情况是,几乎所有的车企都把九成以上的精力放在了追求流量这个“面子”上,而忽略了去建设信任这个“里子”。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这一年来,我们看到了多少篇能够冷静、客观、深入地分析一款车或者一个行业现象的好文章?

理想的生活,触手可及,你的未来-有驾

非常少。

大部分内容都是浮在表面上的喧嚣,缺乏真正有价值的思考。

理想汽车其实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试图做出改变。

比如,理想的创始人李想,过去在网上说话非常直接,风格很强硬,但近一两年,他明显低调了很多,在公开场合也变得更加谦虚。

这说明,从公司最高层来看,他们是想改变过去那种咄咄逼逼的形象的。

这就像一个人换了一件更得体的衣服,想给大家一个新印象。

可是,为什么换了新衣服,还是挨了这么重的一顿打呢?

原因可能在于,光换衣服是不够的,身体素质也得跟上。

也就是说,老板的想法变了,但整个公司的传播团队,他们的能力和工作方法,可能还停留在过去的阶段。

一个公司要想在复杂的舆论环境里站稳脚跟,光靠低调是不行的,它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这个体系就像是企业的“免疫系统”。

这个系统至少应该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要有一个真正懂得分析舆论的团队。

现在很多公司的舆情监控,基本上就是个客服投诉收集站,看到网上有负面消息,第一反应不是去分析别人为什么批评,说得有没有道理,我们应该怎么沟通,而是想着怎么把帖子删掉。

删不掉就干脆装作没看见。

这种做法,就像是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问题并没有解决,反而可能越积越大。

其次,公司需要有一批真正的专家朋友。

理想的生活,触手可及,你的未来-有驾

这些专家不应该是只会说好话的“老好人”,而应该是能给你提尖锐意见,在你遇到危机时能站出来用专业知识帮你澄清事实的人。

这个专家团队应该是流动的,不断吸收新的声音,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再次,公司需要和一些有深度思考能力的媒体建立良好的关系。

现在很多车企合作的媒体,都是流量导向的,顺风顺天的时候大家一起狂欢,一旦企业出了事,需要有人帮忙把复杂情况向公众解释清楚时,他们却都指望着企业给现成的稿子,因为他们自己缺乏独立分析和写作的能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企业自己得有能把事情说清楚的能力。

一个公司,如果连一个能写出三五千字、把自己的技术、战略和委屈说得明明白白的人都找不出来,那是非常可悲的。

当所有人的脑子都用在怎么搞个大新闻、怎么炒作话题上时,深度思考和自我表达的能力自然就退化了。

理想这次遇到的困境,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免疫系统”还不够强大。

当那些负面信息像潮水一样涌来时,它发现自己很难组织起有效的回应,既没有足够多有分量的媒体朋友帮忙发声,自己也似乎没能拿出一篇能扭转乾坤的深度长文,所以显得非常被动。

当然,这个问题不只是理想有,很多新势力车企,甚至一些老牌大厂,都或多或少存在。

大家在市场上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很容易被漂亮的销量数字所迷惑,以为自己那套靠流量驱动的打法是万能的。

可一旦遇到真正的危机,就像这次理想遇到的情况一样,才会猛然发现,原来自己的防御能力这么脆弱。

那么,这个问题的根源出在哪儿呢?

很大程度上出在很多公司的内部架构上。

在不少车企,负责花钱做广告、搞促销的市场部,和负责维护公司声誉、处理危机的公关部,是由同一个领导管的。

市场部的目标是短期内把车卖出去,所以他们会把大部分的钱和人都投到能立竿见影的营销活动上。

理想的生活,触手可及,你的未来-有驾

而公关的工作是长期的,是为公司的声誉和安全打基础,很难直接跟销量挂钩,自然就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资源。

这就好比一支军队,只重视冲锋陷阵的士兵,却不给负责后勤和防御的部队配足粮草和装备,那这支军队一旦遇到持久战或者被敌人偷袭,肯定会出大问题。

在很多成熟的行业里,市场和公关是两个独立的部门,都直接向最高负责人汇报。

因为老板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市场部是帮你挣钱的,公关部是帮你保命的。

命都保不住,挣再多钱又有什么意义呢?

只有把这两个部门分开,才能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公关团队才能真正把精力放在建立信任、沟通公众这些长远的事情上。

最后还想说一下发布会。

我们看到现在汽车的发布会越开越隆重,花样也越来越多。

其实,一个真正有自信、产品力过硬的公司,是不需要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发布会的。

你把开发布会的几千万甚至上亿的钱省下来,多造一些试驾车,让更多的媒体和真实的用户能长时间地去体验,去发现车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写出真实的报告,这样的效果可能比一场华丽的秀要好得多。

理想这次被大家抓住的一些话柄,比如安全测试的演示,就是在发布会那种追求轰动效应的场合下,为了吸引眼球而出现的“动作变形”。

话说多了,就容易出错。

总而言之,理想这次的遭遇,确实有被人恶意攻击的成分。

一个负面事件,如果完全是自然发酵,热度通常维持不了一周。

而针对理想的这波负面舆论持续了整整一个月,背后如果没有人在持续推动,是很难想象的。

但这同时也暴露了理想乃至整个行业在传播和公关上的短板。

这个战场上,每个人都只想着如何攻击别人,却忘了如何保护自己。

理想的今天,也许就是其他只顾着蒙眼狂奔的企业的明天。

这件事提醒了所有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仅要跑得快,更要走得稳,攻守兼备,才能笑到最后。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