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带“T”和带“L”差在哪?堵车2小时就明白了

最近朋友在选车,问我一个问题挺有意思:“现在新车不是1.5T就是2.0L,这T和L到底差在哪?看着数字差不多,怎么开起来感觉完全不一样?”说实话,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别看都是四个轮子加一台发动机,带“T”的涡轮增压和带“L”的自然吸气,真不是一回事儿。尤其是当你被堵在晚高峰的高架上动弹不得,空调开到最大,手机电量只剩20%,旁边还有一辆电瓶车灵活穿梭时——这时候,你才会真正明白,T和L的区别,不只是字母那么简单。

咱不整那些复杂的工程术语,就说大白话。T是Turbo的缩写,靠涡轮“打鸡血”,小排量也能爆大马力;L是Liter的缩写,代表排量,自然吸气嘛,靠的是发动机自己“深呼吸”。听起来好像都行,可一旦进入“地狱级”堵车模式,比如连续堵俩小时,高下立判。

发动机带“T”和带“L”差在哪?堵车2小时就明白了-有驾

先说动力响应。你有没有发现,红绿灯起步时,旁边的思域轻轻一踩就“窜”出去了?而你这辆2.0L的凯美瑞,踩油门像在跟司机商量:“咱能走吗?”这就是T和L最直观的差别。涡轮增压车在低转速时就能爆发出高扭矩,轻点油门就有劲儿,堵车时防加塞简直“上桌第一个动筷”。反观自然吸气,动力输出像温水煮青蛙,线性是线性,但急加速时真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别人一脚油就插进来了,你只能眼睁睁看着后视镜发愣。

但别急着给自吸判死刑,T车也有“翻车”的时候。堵久了,涡轮增压的“热管理”问题就开始暴露了。你想啊,涡轮工作时温度能上到七八百度,堵车时车子不动,散热风扇拼命转,水温表悄悄往上涨。尤其是夏天,开空调再遇上大堵车,老款涡轮车真有可能“天塌了”——水温报警灯亮起来,那感觉,比手机没电还绝望。而自吸发动机结构简单,产热少,散热压力小,堵再久也稳如老狗,“耐操”属性直接拉满。

发动机带“T”和带“L”差在哪?堵车2小时就明白了-有驾

再说平顺性。自然吸气的最大优点就是“佛系”。加速不突兀,收油不顿挫,特别适合走走停停的市区路况。你开自吸车堵着,哪怕后排坐的是你晕车的老妈,她也能闭眼打个盹。但涡轮车就不一定了,尤其是低速蠕行时,涡轮介入那一瞬间的“突”一下,顿挫感明显,坐久了真容易“上头”——不是心动,是想吐。所以说,自吸车在舒适性这块儿,真不是吹的,属于“走路摇头晃脑”级别的稳。

油耗呢?很多人以为小排量涡轮=省油,结果一上路发现不对劲。高速上,T车确实“真香”,80码巡航油耗可能比L车还低。可一旦进入城市拥堵路段,情况就反过来了。频繁启停,涡轮不断介入,发动机一直在“高负荷”状态,油耗直接“跌冒烟了”。而自吸车在低速区间反而更从容,油耗稳定,日系那几款“买菜车”能火这么多年,靠的就是这省油又皮实的L发动机。

发动机带“T”和带“L”差在哪?堵车2小时就明白了-有驾

说到这儿,咱拿两款热门车对比一下。本田思域1.5T,动力猛,百公里加速7秒出头,开着有劲儿,年轻人“上头”的首选。但缺点也明显,低速顿挫、噪音偏大,长期堵车容易“劝退”。再看丰田凯美瑞2.0L,173匹马力看着不起眼,但平顺省油,一箱油能跑八九百公里,开十年都不带大修的,“国民神车”的称号不是白叫的。你要是图省心耐用,自吸真香;要是追求驾驶激情,T车支棱起来。

发动机带“T”和带“L”差在哪?堵车2小时就明白了-有驾

还有像日产轩逸1.6L,动力是弱了点,但胜在舒服安静,油耗低至5L出头,简直是“床车”界的舒适担当,适合接送孩子、日常通勤。而像大众速腾1.5T,动力强配置高,高速稳如狗,可市区油耗轻松上8L,保养还贵点,“装逼利器”是有了,钱包可能得“气的蹦起来”。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T和L有多大区别?连续堵车2小时,你就清楚了。T车像一个精力旺盛的年轻人,爆发力强,但情绪不稳定,容易“打脸”;L车则像个中年大叔,不紧不慢,但靠谱耐造,关键时刻不掉链子。你想要的是“百公里加速”的爽快,还是“燃油经济性”的踏实?是追求“出片利器”的颜值,还是“老咕噜棒子”般的可靠性?

发动机带“T”和带“L”差在哪?堵车2小时就明白了-有驾

技术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有适不适合。如果你天天跑高速、偶尔自驾游,那涡轮增压绝对“顶呱呱”;但如果你常年在市区通勤,堵车是家常便饭,那自然吸气或许才是你的“真命天车”。

发动机带“T”和带“L”差在哪?堵车2小时就明白了-有驾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车子,你爱了吗?你会怎么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