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咱们现在的大街上,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就会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
那些外形看起来特别战斗、特别酷炫的仿赛摩托车,好像都约好了一样,在车头两侧都长出了一对“小翅膀”。
有些是出厂就带的,有些是车主自己后来加装的,总之,这对翅膀现在几乎成了仿赛摩托车的标准配置,就像是它们的身份证一样,没它感觉就不完整。
而且这股潮流还有越演越烈的架势,翅膀的尺寸也是一天比一天夸张,甚至有国外的设计大神开玩笑地画了概念图,说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未来的宝马摩托车可能真能靠这对翅膀从地上飞起来。
那么,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这个学名叫“定风翼”的东西,它到底是真正能提升车辆性能的高科技产物,还是说,它更多的是一个为了好看、为了彰显个性的“视觉挂件”呢?
这事儿咱们得从头到尾,用大白话好好捋一捋。
首先,咱们得搞明白,这对翅膀在设计之初,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
从科学的角度讲,它的作用主要有两个,都和空气有关。
第一个作用,是梳理空气,减小阻力。
您可以想象一下,当一辆摩托车高速行驶的时候,就像用一把刀去切一块黄油,车头会把空气推开,但在车身和车尾部分,空气会变得非常混乱,形成很多看不见的小漩涡。
这些混乱的空气涡流会像一只无形的手,从后面拽住车子,形成阻力。
阻力越大,车子往前跑就越费劲,速度也就越难提上去。
定风翼的作用,就像一把梳子,它能把车头前方迎面而来的气流,顺滑地引导到车身两侧,让它们平稳地流过去,而不是在车身周围乱窜形成涡流。
空气被捋顺了,拽着车子的那股力量就小了,所以理论上,车子的最高速度就能更高,高速行驶时车身也会因为气流更稳定而减少晃动。
它的第二个,也是在专业赛场上更重要的作用,是提供“下压力”。
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理解起来很简单。
开过快车的朋友可能有体会,当速度非常非常高的时候,会感觉车子有点“发飘”,尤其是车头,好像要抬起来一样,感觉轮胎抓不住地了。
这种情况在摩托车上尤其危险,因为摩托车就两个轮子,前轮一旦失去抓地力,后果不堪设想。
定风翼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生的。
它的形状就像一个倒过来的飞机机翼,当高速气流从它上方流过时,会产生一股向下的压力,把车头牢牢地按在地面上。
这个力有多大呢?
在世界顶级的MotoGP摩托车比赛里,那些马力超过250匹、车重却非常轻的赛车,在时速达到300公里的时候,一对定风翼产生的前轮下压力能超过20公斤。
这相当于在你的前轮上放了三大袋大米,用这股力量死死地压住车头,防止它在极速状态下翘头或者在刹车时变得不稳定,让车手能更有信心地去操控。
了解了它的作用,我们再回头看看它的历史。
很多人以为这是最近十年才出现的新鲜玩意儿,觉得是意大利的杜卡迪品牌带起来的风潮。
确实,是杜卡迪在2010年之后,把定风翼这个概念发扬光大,并引发了各大车厂的“军备竞赛”。
但实际上,这个想法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以前。
早在1972年,另一个意大利老牌MV Agusta,就在它们的赛车上安装了非常原始的定风翼,那看起来就是两片手工敲打出来的铝片,焊在了车头上。
之后在1979年和1999年,铃木和雅马哈也分别在自家的赛车上进行过类似的尝试,但都因为当时的技术不成熟、规则不完善等原因,没有形成气候,只是昙花一现。
直到2010年,杜卡迪在赛场上重新启用了这个设计,并且坚持不懈地进行研发,最终在赛场上取得了成功,这才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了空气动力学的重要性。
从那以后,MotoGP赛场上就掀起了一场“飞机大战”,各家车队的赛车翅膀造型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夸张,成了赛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技术总是要从金字塔尖慢慢下放到民间的。
就像汽车的涡轮增压、ABS防抱死系统一样,曾经是赛车专属的定风翼,在最近几年也开始大规模地出现在我们能买到的市售摩托车上。
一开始,是那些价格昂贵的顶级公升级仿赛,比如杜卡迪的Panigale V4、宝马的S1000RR、本田的CBR1000RR-R等等,它们作为品牌的旗舰,率先用上了这项来自赛道的技术。
紧接着,这股风潮迅速向下蔓延,中量级的仿赛,甚至一些入门级的、排量只有二三百毫升的国产仿赛车型,也纷纷把定风翼作为了标准配置。
那么,最关键的问题来了。
在咱们日常的骑行环境中,这对翅膀到底有多大用处?
咱们实话实说,对于绝大多数车友来说,我们骑车的环境是城市道路或者郊区公路,法定限速摆在那里,我们能把车骑到时速120公里以上的机会都非常少。
而在这种速度下,定风翼所能产生的下压力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可能也就一两公斤,甚至更少。
这点力对于一台一百多公斤重的摩托车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你在骑行中,根本感受不到它带来的性能提升。
可以说,在日常通勤和周末跑山的场景下,定风翼的实际物理作用,确实非常有限。
那为什么现在几乎所有仿赛都要装上它呢?
这就涉及到另一个层面的意义了,那就是“符号价值”或者说“情绪价值”。
当一个东西从纯粹的功能件,变成一种流行的文化符号时,它的意义就变了。
现在的定风翼,对于很多市售仿赛来说,它更多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它是一个强烈的视觉信号,告诉所有人:“我是一辆拥有赛道血统的性能机器。”它能极大地提升整车的“视觉马力”,让车子看起来更凶猛、更专业。
对于车主而言,它提供了一种身份认同感和心理上的满足感。
它让车主感觉自己的爱车和那些世界冠军骑的赛车有了某种联系,这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所以,很多人把它戏称为“情绪翼”,就是说它提升的不是实际的性能,而是车主的情绪和满足感。
所以,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定风翼,到底是性能黑科技还是视觉挂件?
最准确的答案应该是,它两者都是,这完全取决于它被应用在什么场景下。
在时速动辄三百公里的专业赛道上,对于那些追求零点零几秒圈速提升的职业车手来说,它就是实实在在、不可或缺的性能黑科技。
而在我们绝大多数人日常骑行的公路上,对于那些中小排量的仿赛车型而言,它则更多地承担了一个“视觉挂件”的角色,它是一种设计语言,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能让车主和旁观者都感到兴奋的装饰品。
它虽然不能让你骑得更快,但能让你感觉自己更帅,而对于摩托车这种充满激情和个性的交通工具来说,“感觉更帅”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性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