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吧,六万九千八?这价格连买个像样点的燃油车都悬!”
当比亚迪把第二代秦PLUS的价格直接打到屏幕上时,我敢说,不少合资车厂的经理们,手里的咖啡都得抖一下。这已经不是什么“掀桌子”了,这简直是把整个餐厅的桌椅板凳都给踹翻了。
想当年,朗逸、轩逸这些车,落地没个十万出头根本下不来,大家也都认。觉得合资车嘛,皮实耐用,牌子硬。可现在呢?一个满油满电能跑两千公里的混动车,顶着一堆智能配置,直接把价格杀到了七万以内。这让那些还在纠结三缸发动机抖不抖、颗粒捕捉器堵不堵的人,情何以堪?
有人说比亚迪这是在搞“内卷”,把市场搞得乌烟瘴气。这话听着有点道理,但仔细一想,受益的是谁?还不是我们这些想买车但口袋又不是那么鼓的普通老百信。以前买车,得在配置、油耗、价格之间玩“大家来找茬”的游戏,抠抠搜搜,最后还免不了妥协。比亚迪这么一搞,好像突然告诉你,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全都要,而且还是白菜价。
这车的核心,是那套第五代DM-i混动技术。百公里油耗最低能做到2.69升,这是什么概念?一公里算下来就两毛多钱,比挤早高峰的公交车都划算。以前总有人担心新能源车续航焦虑,这下好了,两千公里的续航,足够你从哈尔滨一路开到广州,中间都不带正眼瞧一下加油站的。这种安全感,是再多花里胡哨的配置都给不了的。
当然,光省油还不够。这次的秦PLUS还通过OTA升级了二十多项功能,什么自动泊车、智能座舱,都给你配上了。甚至在窄路倒车的时候,后视镜都能自动收起来,这种小细节,以前你只能在贵得多的车上看到。它不是那种为了拉低价格什么都不要的“乞丐版”,而是实实在在告诉你,便宜也能有好货。
这波操作下来,最难受的恐怕就是那些合资紧凑型轿车了。朗逸现在落地也得九万左右,油耗更高,配置更低,智能化更是几乎没有。当消费者发现,用更少的钱,能买到一辆使用成本极低、配置又高出一大截的车时,那个曾经无比坚固的“合资信仰”,还能剩下多少?
市场的反应骗不了人,月销几万台的成绩已经说明了一切。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产品竞争,而是一种降维打击。当你的技术优势能完全覆盖成本,并且能把这种优势转化成消费者看得见的实惠时,游戏规则就彻底改变了。
所以,别再抱怨什么“内卷”了,这样的竞争多来点才好。它逼着所有车企都得拿出真东西来,而不是躺在功劳簿上挤牙膏。哪怕你最后没选比亚迪,你也会发现,你看上的其他品牌,价格也变得友善多了。这,或许才是比亚迪这条“鲶鱼”,给整个市场带来的最大价值。至于那些还在失眠的油车厂商们,可能真的要好好想想,下一个时代,自己的位置到底在哪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