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BT财经)
2025年夏天,中国汽车产业版图悄然生变。
近日,一则消息在业内引发震动:吉利旗下极氪智能驾驶团队3000人集体西迁重庆,从通知到全员到位,仅用半个月时间,效率之高令人咋舌。更引人注目的是,华为车BU前总裁王军亲自坐镇,领衔这支“千人高管团队”,标志着吉利在重庆的智能化布局已进入实质性攻坚阶段。这一举动,打破了过去十余年中国汽车研发资源持续向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集中的传统格局,成为“汽车研发西进”的标志性事件。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汽车产业链的高端研发、创新孵化与人才集聚,理应属于上海、杭州、深圳这些“创新高地”。然而,吉利的“反向冲锋”并非孤例。近年来,长安汽车持续加码重庆总部,宁德时代在渝布局动力电池基地,赛力斯与华为深度绑定,共同打造问界系列爆款车型,重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为中国汽车产业新一轮变革的“战略支点”。
今年上半年,重庆GDP总量历史性地超越广州,位列全国第四,其中汽车产业贡献显著——汽车产量稳居全国第三,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高达25%。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是重庆从“传统制造基地”向“智能电动枢纽”转型的坚定步伐。
那么,重庆究竟做对了什么?为何能让吉利这样的行业巨头“倾巢西迁”?其背后,是产业政策、区位优势、集群效应与战略远见的多重共振。
从“汽摩之都”到“智能汽车之都”?
重庆,曾是中国传统汽车工业的重镇。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长安、嘉陵、建设等军工企业迁入山城,奠定了其“汽摩之都”的基础。进入21世纪,长安汽车迅速崛起,带动了本地庞大的零部件配套体系。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传统燃油车产业链面临重构,重庆一度被贴上“转型迟缓”的标签。
但重庆并未沉沦。它敏锐地捕捉到“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产业趋势,主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以长安汽车为例,其推出的深蓝、阿维塔、启源等新能源品牌,均在重庆研发、生产,并迅速打开市场。尤其是与华为深度合作的阿维塔系列,凭借高阶智能驾驶能力,成为高端新能源市场的有力竞争者。这不仅为重庆注入了“智能化”基因,更吸引了华为、宁德时代等产业链巨头的深度布局。
吉利此次将3000人智驾团队西迁,正是看中了重庆已初步形成的“智能电动生态”。王军作为华为车BU的核心人物,其坐镇重庆,意味着吉利与华为在智能座舱、高阶智驾、车云协同等领域的合作将全面提速。重庆不再是单纯的“制造基地”,而正在成为集研发、生产、测试、应用于一体的“智能电动综合枢纽”。这种从“制造”到“智造”的跃迁,是吸引高端人才与创新团队西迁的根本前提。
汽车产业是典型的“链式经济”,高度依赖上下游协同。一个成熟的产业集群,不仅能降低物流与沟通成本,更能加速技术迭代与产品创新。重庆在这一点上,已构建起强大的“护城河”。
首先,本地拥有长安汽车这一“链主”企业。作为中国自主品牌领军者,长安不仅自身规模庞大,更带动了超过1000家本地零部件供应商,形成了从车身、底盘、动力系统到电子电气的完整供应链。这为新进入者提供了“即插即用”的产业环境。吉利无需从零搭建配套体系,便可快速实现产品落地。
其次,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的布局,补齐了新能源汽车最关键的“一环”。电池占整车成本的40%以上,其供应稳定性与技术先进性直接决定产品竞争力。宁德时代在重庆涪陵等地建设的动力电池基地,不仅为本地车企提供稳定货源,更吸引了蜂巢能源、赣锋锂电等二三线电池企业跟进,形成了“电池产业集群”。
再者,华为的深度参与,为重庆注入了“智能化灵魂”。华为虽不造车,但其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载芯片、车联网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已成为众多车企的“技术外挂”。重庆不仅拥有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大量研发人员,还吸引了大量围绕华为生态的软件、算法、数据服务企业聚集,形成了独特的“华为系”创新生态。吉利团队西迁,正是为了更紧密地接入这一生态,实现“软硬协同”的突破。
这种“整车—电池—智能—零部件”四位一体的产业集群,使得重庆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的竞争中,具备了“系统集成”的优势。企业在这里,不仅能快速找到供应商,更能与技术伙伴面对面协作,缩短研发周期,提升创新效率。
向西出海的“桥头堡”
如果说产业集群是“内功”,那么重庆的区位与物流优势则是其“外放”的利器。作为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地处长江上游,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更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运营中心。
近年来,重庆依托中欧班列(渝新欧)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构建起通达全球的物流网络。中欧班列将重庆与德国杜伊斯堡、波兰罗兹等欧洲枢纽直连,运输时间比海运缩短一半以上。西部陆海新通道则通过铁路、公路、海运联运,将货物送达东南亚、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
这对汽车产业意义重大。2024年,吉利通过重庆出口汽车23.6万台,创下新高。这些车辆不仅销往俄罗斯、中东等传统市场,更通过陆海新通道进入南美、非洲。相比从东部港口海运,从重庆出发的中欧班列和陆海新通道,在时效、成本、稳定性上更具优势,尤其适合中高端车型和新能源车的出口。
此外,重庆还拥有长江黄金水道,可将整车或零部件顺江而下,运往上海、宁波等港口,再出口海外,形成“铁水联运”的立体物流体系。这种“向西出海、向南借港、向东通江”的独特区位,使重庆成为连接中国西部与全球市场的“桥头堡”。对于志在全球市场的汽车巨头而言,将研发与生产基地设在重庆,意味着更高效的全球供应链布局。
政府的“有为”与市场的“有效”
重庆的崛起,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前瞻布局与强力支持。近年来,重庆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包括研发补贴、人才引进、基础设施建设、测试示范区开放等。
例如,重庆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等地设立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开放城市道路、高速公路、隧道等复杂场景供企业测试。这为吉利、赛力斯等企业的高阶智驾研发提供了宝贵的“试验场”。同时,重庆对高端人才实施“一人一策”的引进政策,提供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全方位保障,吸引了大量来自北上广深的技术人才“西进”。
更重要的是,重庆在政企协作上展现出高效务实的作风。吉利团队能在半个月内完成搬迁,背后是地方政府在办公场地、人才公寓、交通配套、行政审批等方面的“绿色通道”支持。这种“店小二”式的服务精神,极大提升了企业的落地效率与运营体验。
与此同时,重庆本地高校如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也在加快汽车工程、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学科建设,为产业发展输送本土人才。这种“政策引导+市场驱动+人才支撑”的良性循环,构成了重庆持续吸引产业投资的软实力。
从吉利3000人团队西迁,到华为、宁德时代、长安的深度布局,再到GDP超越广州,重庆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中国汽车产业格局。它不再仅仅是“西部制造中心”,而正在向“全球智能电动汽车创新高地”迈进。
未来,重庆有望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打造“中国版底特律”,形成以智能电动汽车为核心的现代产业集群;二是依托“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成为中国汽车“向西、向南”出口的主要门户;三是借助华为、吉利等企业的技术积累,成为高阶智能驾驶、车路协同、智慧交通等前沿技术的策源地。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例如,与长三角相比,重庆在高端研发人才储备、国际交流便利性、金融资本活跃度等方面仍有差距。如何持续吸引全球顶尖人才与资本,是重庆下一步发展的关键。
但不可否认的是,重庆已用实际行动证明:在数字经济与绿色转型的新时代,地理区位不再是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通过精准的产业定位、强大的集群效应、独特的物流优势与高效的政府服务,内陆城市同样可以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香饽饽”。
吉利3000人智驾团队西迁重庆,看似是一次企业行为,实则是一场深刻产业变革的缩影。它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重心正在发生“地理位移”,从沿海向内陆、从单一制造向综合创新、从跟随模仿向引领突破演进。重庆的崛起,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胜利,更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产业升级战略的成功实践。当“汽摩之都”换上“智能电动”的新引擎,当“山城”成为“车轮上的城市”,重庆的故事,或许正是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最佳注脚。未来,我们或许将见证一个以重庆为枢纽的“西部汽车产业带”的崛起,而这一次,中国将真正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的下一个黄金时代。
该文为BT财经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复制、传播或改编该文章,如构成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作 者 | 元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