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暴跌70%,凯迪拉克怎么了,百年豪车被谁抛弃

说起凯迪拉克这个牌子,很多人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过去,觉得它代表着一种美式的豪华和气派,是那种电影里大佬们出场时标配的座驾。

可现实往往比电影要骨感得多,近一两年来,这个百年豪华品牌在咱们中国市场的日子,过得是相当的艰难。

数据摆在眼前,去年凯迪拉克在中国的销量可以说是“拦腰斩”还带拐弯,一下子跌了将近四成,总共也就卖了十一万多台车,这个成绩甚至还不如七八年前。

销量暴跌70%,凯迪拉克怎么了,百年豪车被谁抛弃-有驾

这就让人纳闷了,按理说,一个有着深厚底蕴的豪华品牌,怎么会突然之间就不受待见了呢?

更奇怪的是,在它的老家美国,凯迪拉克的电动车卖得风生水起,转型转得有模有样。

同一个品牌,在大洋两岸却是冰火两重天的景象,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其实细细扒拉下来,你会发现,这口大锅,还真不能全甩给市场环境,很多问题,都出在它自己身上。

首先,最让普通消费者感受深刻,也最伤害品牌根基的,就是它那套令人匪夷所yse的降价策略。

豪华品牌之所以豪华,价格的稳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代表了品牌的价值和车主的身份认同。

你看奔驰、宝马、奥迪,它们当然也降价,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里,但人家的降价是有底线、有节奏的,总要维持一个“豪华”的体面。

可凯迪拉克不这么玩,它选择了一条最简单粗暴的路,那就是“价格跳水”。

当同级别的宝马3系和奔驰C级还在二十多万的价位上拉扯时,凯迪拉克的旗舰车型,本该对标宝马5系和奔驰E级的CT6,竟然能直接把价格砍到二十万出头的区间。

这一下,市场是震惊了,短期内确实吸引了一些追求性价比的顾客,但对于整个品牌形象来说,这无异于饮鸩止渴。

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去年花了大几十万买了一台凯迪拉克,觉得自己买的是一份尊贵和品位,结果第二年发现,这车的价格已经跌到了和普通合资品牌一个水平线。

销量暴跌70%,凯迪拉克怎么了,百年豪车被谁抛弃-有驾

你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很多老车主都觉得自己成了被收割的“韭菜”,而且是连根拔起的那种。

这种“背刺感”会让品牌的忠诚度荡然无存。

当一个豪华品牌需要靠“骨折价”才能卖车的时候,它的“豪华”两个字也就名存实亡了。

久而久之,在消费者心里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印象:买凯迪拉克,不等到一个巨大的优惠,那就是亏了。

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再想把品牌价值拉回去,那可就比登天还难了。

它亲手把自己从豪华品牌的牌桌上,拉到了性价比品牌的泥潭里,想再站起来,可就费劲了。

其次,是在新能源转型这股大潮中,凯迪拉克的表现简直可以用“迟钝又傲慢”来形容。

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谁抓住了电动化和智能化,谁就抓住了未来,这已经是所有人的共识。

凯迪拉克在美国总部其实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它的纯电平台“奥特能”技术上并不差,在美国推出的几款电动车市场反响也很好,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

可这套打法一到中国,就完全变了味。

它在中国推出的纯电车型,比如锐歌和傲歌,定价高得让人看不懂,配置和体验却完全撑不起这个价格。

销量暴跌70%,凯迪拉克怎么了,百年豪车被谁抛弃-有驾

在智能化方面,被我们国内的小鹏、蔚来等新势力甩开了好几条街;在续航和能耗方面,又比不过行业标杆特斯拉。

更让中国消费者觉得无法接受的一点是,作为豪华品牌的凯迪拉克,它的“奥特能”纯电平台竟然和旗下更亲民的别克品牌共享。

这在非常看重“专属感”和“独特性”的豪华车消费群体里,是个巨大的扣分项。

我花了豪华品牌的钱,买到的却是和普通品牌一样的“三大件”,那这份豪华体现在哪里呢?

这种策略上的模糊和品牌定位的降级,直接导致了它在电动车市场上的惨败。

在燃油车领域,它靠降价勉强维持,却打不过BBA的品牌号召力;在新能源领域,它又完全不是“蔚小理”这些本土选手的对手。

就这样,凯迪拉克尴尬地被夹在了新旧两个时代的中间,两头不讨好,成了一个旁观者。

再来说说智能化这个环节,这可以说是凯迪拉克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最典型的表现。

现在的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买车时对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的关注度,可能比发动机有几个缸还要高。

当我们的国产品牌已经把先进的城市领航辅助驾驶功能下放到十几二十万的车型上,当车机芯片已经迭代到高通8295甚至更高级别的时候,凯迪拉克的车机系统里,还在用着那颗略显老旧的8155芯片。

这不仅仅是一个硬件参数的落后,它直接影响到用户的日常使用体验,比如导航的流畅度、语音助手的响应速度,以及后续OTA升级的潜力。

更何况,它的软件更新速度也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当别人的车每个月都有新功能、新体验时,凯迪拉克车主可能一年都等不来一次像样的升级。

销量暴跌70%,凯迪拉克怎么了,百年豪车被谁抛弃-有驾

这种在智能化上的“装睡”态度,让它在同价位竞争中毫无优势。

消费者去店里看车,一边是理想汽车提供的“冰箱、彩电、大沙发”和全方位的舒适智能体验,另一边是凯迪拉克的销售还在反复强调“我们底盘调校好”、“我们操控有韧性”。

这些传统优势固然重要,但在今天这个时代,已经不足以打动新一代的消费者了。

他们想要的是一个懂他们的“智能移动空间”,而不仅仅是一台冰冷的驾驶机器。

凯迪拉克显然没有读懂中国消费者的这份需求变化。

最后,企业内部的产品线规划也显得相当混乱,甚至出现了“自己人打自己人”的尴尬局面。

比如,作为品牌旗舰的轿车CT6,本应该承担起提升品牌形象的重任,结果却被自家的SUV车型XT6用类似的降价策略抢走了市场。

两条本该协同作战的产品线,变成了相互内耗的竞争对手。

而在中级车市场,CT4的销量大幅下滑,团队却似乎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了CT5的改款上,这种顾此失彼的做法,让整个产品布局显得杂乱无章。

消费者走进4S店,面对着各种降价信息和定位模糊的车型,常常会感到困惑:凯迪拉克到底想卖给谁?

它的核心用户群体是怎样的?

这种品牌定位的摇摆不定,最终伤害的是所有潜在客户的信任感。

归根结底,凯迪拉克在中国的困境,是其战略决策、产品定义和品牌营销全方位的落后于市场变化所导致的。

它似乎还沉浸在过去“美式豪华”的光环里,没有真正俯下身来,去理解和拥抱这个全球最复杂、也最充满活力的汽车市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